屈指可數的傳統油茶鋪
發布時間:2024-10-07 點擊:149
一壺濃茶,緩緩入喉;茶香果香,芬芳四溢……極盛時,武陟油茶從業者不下萬人;但如今,傳統油茶鋪在當地屈指可數!
擁有千年歷史的武陟油茶,正隨著工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漸漸失卻了其特有的“手工美味”。今年8月,武陟油茶傳人王勇公開表示,愿無償捐出自己的油茶商標和制茶秘方,希望有心人能“接棒”,把油茶文化傳承下去。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油茶原產地武陟已鮮見傳統油茶鋪,散發獨特文化魅力的油茶壺更是難尋。對此,民俗專家呼吁,傳統茶文化需要堅守,只要堅守,“好貨不怕沒人識”。
“壺公”傳人找人接棒
愿無償捐出商標秘方
“我愿意把自己的圖形商標和油茶配方無償**給他使用,算是對武陟的一種報恩吧。”王勇說。
“如果有人愿意繼承發揚傳統武陟油茶文化,我愿意把自己的油茶商標和制茶秘方無償送給他。”45歲的王勇手握一沓“漫壺公”商標對記者說。
王勇生在新鄉,與武陟油茶緣分頗深。王勇的父親是位軍醫,上世紀60年代末,王父在武陟認識了當地人李大爺。李大爺家世代做油茶,幾年后,王勇全家遷居新鄉,李大爺一家也搬到了新鄉。
“我自三四歲起就整天待在李大爺家。”王勇說,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大爺家的銅制油茶壺,直徑約半米多。李大爺做油茶時花生、核桃仁放得多,炒制時用的是香油,很受大家喜愛。
對李大爺選料、炒料、攪拌、沖制、灌壺等制茶步驟,王勇爛熟于心。后來,王勇上學后,去李大爺家少了,漸漸就斷了聯系。“不過,李大爺做的油茶味道,我一直記在心里。”王勇說,他不知道李大爺的名字,只記得人家都叫老人“壺公”。
1996年,王勇從部隊轉業回鄉,途經西安,發現夜市上有武陟人在賣油茶,很受人喜愛。王勇萌生了一個想法,繼承李大爺的衣缽,做武陟油茶。他回憶李大爺制作油茶的程序和方法,查找資料,還多次前往武陟尋找李大爺家人,雖然沒有找到,但他的精神感動了一位當地老油茶人,學到了更具體的制作方法,掌握了地道武陟油茶的原料配方。
2000年前后,王勇的油茶鋪在新鄉開張。“武陟油茶具有千年傳統,油茶壺是這種傳統的重要載體。”王勇說,他為此特意制作了一把老式鐵制油茶壺。2005年,王勇為油茶**了商標,起名“漫壺公”,有“漫漫歷史中的壺公”之意。王勇還根據記憶中李大爺的穿戴,畫了商標圖形:一個穿著大襠褲懷抱油茶壺的老人。
“我是喝武陟油茶長大的,手藝是跟武陟人學來的。我希望有心人能接棒,把‘漫壺公’接回油茶故鄉武陟。我愿意把自己的圖形商標和油茶配方無償**給他使用,算是對武陟的一種報恩吧。”王勇說。
小作坊難過認證關
放棄申遺回鄉尋根
他每次看到布滿塵土的油茶壺,心里總有一種酸楚:油茶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但油茶壺卻沒有了歸宿。
王勇手工制作的油茶,很受歡迎,為滿足食客需求,他打制了200多個油茶壺,一個月凈收入五六萬元。這么好的生意,王勇為啥要放棄?
2007年,國家推行企業產品強制質量認*(*s認證)后,王勇的油茶鋪遭遇危機。“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等我都有,但是,qs認證對企業的場地要求很嚴格,必須有化驗室、包裝間、操作間,周邊50米內不能有居民區和生活垃圾等等。”王勇說,他的油茶作坊當時在一個村莊的大院里,只有4個工人、4個業務員,遠不能滿足認證條件。
“要想通過認證,必須挪到一個更大的場地,并增加投資擴大規模。”王勇說,這對自己來說并非易事,他先后找了兩塊場地,均告失敗。
這段時間,新鄉市衛濱區教體局一位副局長曾專門找到王勇,建議他將“漫壺公”油茶申請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手工技藝)。該區教體局負責非遺事宜的吳婷婷向***實確有此事。王勇卻另有想法,他稱自己做的是武陟油茶,終歸要回武陟,在新鄉“申遺”感覺沒底氣。
如今,在新鄉早餐市場上,賣油茶的少了很多,油茶壺更難見到。王勇還保存了兩個油茶壺,他說每次看到布滿塵土的它們,心里總有一種酸楚:油茶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但油茶壺卻沒有了歸宿。
今年8月,王勇曾就此事致信一位省領導。不久,武陟縣一位副縣長偕同當地農業局、文化局領導等專程趕到新鄉與王勇接洽,并對其表示感謝。
“縣里對這件事很重視,我們還商量,如果有人來投資,一定要在縣城的顯眼處建一座壺公雕塑,告訴人們武陟是油茶之鄉。”曾與王勇接洽的武陟縣文化館副館長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朱順利說。
油茶之鄉難覓茶壺
早被保溫桶取代多年
讓記者意外的是,老古店里看不見油茶壺。他稱“用保溫桶更方便”,油茶壺已被棄用多年。
9月14日一早,記者在新鄉踅摸油茶壺,費盡周折才在九中菜市場找到一家油茶鋪,店門口一把包著棕色皮革的茶壺分外醒目。
油茶鋪老板李師傅是武陟人,在新鄉開了幾十年油茶鋪,“同行不多了,俺家是唯一一家武陟油茶鋪。”李師傅有些傷感地說,油茶與其他早餐食品價格相近,一碗不過一塊五毛錢,但制作過程卻復雜得多,耗時耗力,上午出攤,下午還得在家炒制。由于必備原料花生、芝麻、核桃、香油近年漲價,油茶利潤低,不如其他生意賺錢。
9月15日,記者趕往武陟。這里聚集了幾十家大大小小的油茶企業,生產的都是袋裝油茶粉,主要銷往外地。本地的油茶餐飲鋪子,只有四五家。
68歲的古天德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陟油茶的傳承人,他在縣城的油茶鋪面積不大,但常有外地人慕名而來。讓記者意外的是,老古店里看不見油茶壺。他稱“用保溫桶更方便”,油茶壺已被棄用多年。
一個月前,老古的油茶鋪剛剛完成新一輪裝修,如果不是招牌上有“武陟油茶”四個字,與其他快餐店看著并無區別。老古坦言,用油茶壺十分講究,油茶壺質量要好,不能漏氣,不能生銹,外面包裹棉花或皮革要有保溫效果,而倒油茶時更需要一仰一倒,否則壺中的花生、核桃仁出不來,“客人多的時候出不及”。
王勇告訴記者:“油茶壺用起來確實有些麻煩,里外都要定期清洗,另外因為材料漲價,打一把不銹鋼的也要四五百塊錢,銅的更要上千,老手藝人都舍不得買別的壺用了。”
傳統文化需堅守
好貨別怕沒人識
民俗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有充分的過程,從消費、享受的角度,它永遠是最好的東西。
沒有了油茶壺的油茶,還是油茶嗎?王勇認為,從味道上差別可能不是太大,但從心理上講,還是老手藝人唱個喏,從壺里倒出來的油茶更香。
事實上,一些食品類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正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朱順利坦言,當地生產袋裝油茶的企業,通過工業化、規模化致富的大有人在。近年來,朱順利接待外地客人,都要領他們到老古的油茶鋪去。“還是手工的味道醇正。”朱說,他向老古建議,還得把油茶壺擺出來。
史料記載,武陟油茶極盛時,從業者不下萬人,分布半個中國。但如今,武陟油茶為何沒有像逍遙鎮胡辣湯一樣四處開花呢?
新鄉某大型超市運營經理常保祥認為,油茶是一種區域性商品,外地人可能會喝不習慣,但消費習慣是可以培養的。武陟油茶作為一種獨特的美食,至少在北方有很大提升空間,逍遙鎮胡辣湯、沙縣小吃、永和豆漿等的經營模式很值得武陟油茶借鑒。
對油茶壺的逐漸消失,著名作家、民俗學家孟憲明深感惋惜。他認為,傳統手工技藝的每一個動作,用到的每一種器具都涉及品質。形式改變了,品質必然受損。“歷史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我們以為我們的生活水平很高,但實際上,按照過去的傳統做法做出來的東西,反而成了我們的奢侈品。就像現在包裝了的饅頭,我們更喜歡吃小時候媽媽蒸的饃。民俗,是積淀幾百年幾千年的東西,它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有充分的過程,從消費、享受的角度,它永遠是最好的東西。
孟憲明呼吁,民俗文化傳承不單是手工藝人的事,社會和媒體要多給他們聲援。當然,手工藝人們更需要對包括茶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多一些堅守,”只要堅守,好貨不怕沒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