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研討院茶葉研討所專家赴青海教授制茶工藝
發布時間:2024-10-06 點擊:56
花葉海棠定型修剪現場解說
7月27日至30日,青海省干旱淺山造林試驗站邀請了中國農業研討院茶葉研討所專家來我省教授制茶工藝,對茶園建植、制茶機械操作和制茶工藝等進行現場指點。
7月28日,專家組一行來到省干旱淺山造林試驗站花葉海棠(藏茶)種植基地,實地檢查了茶園建植現狀及茶樹生長狀況,經過對該項目工作開展狀況的匯報,專家組對省干旱淺山造林試驗站現有的茶園建植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一定。
專家以為在現有建園基礎之上經過大規模的發展完全可用機械化采摘替代人工采摘,持續調整產業構造,完成經濟轉型。同時對茶園建植密度、茶樹的定型修剪、茶樹定桿高度等方面給予技術指點,對人工采摘葉片、牙尖做了現場示范。經過5個小時的采摘,鮮綠的嫩葉被搬進制茶車間,等候被制成茶葉。隨著制茶機械運轉,身著白大褂的制茶專家和全體工作人員開始正式制茶。具有50余年制茶經歷的專家權啟愛率領大家親身上陣,分別對紅、綠茶兩種茶葉的加工工序進行現場指點,葉片和牙尖分別經過殺青機、發酵機、揉捻機、曲毫炒制機、烘焙機、提香干燥機,經過每一道加工工序最終被制成了不同品類的綠茶和紅茶,成功炒制的茶葉色澤鮮亮艷,沖泡后的藏茶更沁人心脾,綠茶湯色嫩綠光亮,味道醇厚;紅茶湯色紅黃光亮,甜香爽口。車間內茶香惱人,看著新穎出爐的茶葉,大家滿懷欣喜,這意味著南山不僅能種樹,還能種茶、做茶。
7月29日,專家組進行了座談授課,花葉海棠(藏茶)課題組成員就藏茶的歷史淵源、生態學特征及功能作用向專家們做了全方位介紹。專家組權啟愛老師經過初次試制藏茶總結經歷,并精心預備了授課課件,經過幻燈片放映,愈加詳細直觀的闡述了藏茶制茶機械操作原理及茶葉加工工藝,并提出了相關意見。我省技術人員紛紛表示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交流的時機,希望雙方可以加強交流,多提供學習培訓平臺,持續提升省干旱淺山造林試驗站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
依據葉芽部位采取不同的制茶工藝
省干旱淺山造林試驗站自2013年至今,經過對花葉海棠(藏茶)項目的引種馴化繁育、茶園建植、茶葉制造的試驗,獲得了一定成績,一是花葉海棠引種馴化、種苗繁育,建立了種苗繁育試驗示范基地,并制定了花葉海棠(藏茶)種苗繁育技術規程,獲得了育苗技術效果,構成花葉海棠播種育苗技術體系,對促進藏茶規模化種植和產業發展具有指點意義。
眼前,我省花葉海棠(藏茶)資源基本處于野生待開發狀態,開發利用花葉海棠(藏茶),不僅可以豐富茶的品類,還能極大的提升藏茶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促進青海高原藏茶產業發展,提升青海藏茶產業科技創新才能,推進產業內部構造調整,還具有一定的輻射帶動效應——帶動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和鄉村經濟全方位發展。另外,花葉海棠(藏茶)的高附加值、良種化繁育,以及天然無污染、土地生產力高效等特征,恰恰是現代林業的特征和要求,是產業化發展的方向,鼎力推行藏茶的高效種植,有助于我省現代林下經濟的打造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