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茶的起源
發布時間:2024-10-06 點擊:61
明清時期,由於廢除了餅茶進貢,社會上盛行炒青的條形散茶,因此不再將茶葉碾成粉末,而是直接抓一撮茶葉放入茶壺或茶杯用開水沏泡,即可飲用。這種方法也稱為撮泡法,不僅簡便,而且保留了茶葉的清香味,受到講究品茶情趣的文人們歡迎。這是我國飲茶史上的一次革命,“直到今天仍為廣大群眾所沿用。最典型的撮泡法是形成于明代完善於清代至今盛行于閩、粵、臺沿海一帶的“工夫茶”。工夫茶是烏龍茶特有的泡茶方式,在整個沖泡過程中呈現出濃郁的藝術韻味,是中國傳統茶藝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據清代寄泉《蝶階外史-工夫茶》記載,其具體沖泡程式如下:
“壺皆宜興砂質。龔春、時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壺,需爐銚三候湯,初沸蟹眼,再沸魚眼,至連珠沸則熟矣。水生湯嫩,過熟湯老,恰到好處頗不易。故謂天上一輪好月,人間中火候一甌,好茶亦關緣法。不可幸致也。
第一銚水熟,注空壺中蕩之潑去;第二銚水已熟,預用器置茗葉,分兩若干立下壺中,注水,覆以蓋,置壺銅盤內;第三銚水又熟,從壺預灌之周四面,則茶香發矣。
甌如黃酒卮,客至每人一甌,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飲,即以為不知味。肅客出矣。”
由上可知,工夫茶使用的茶具是十分講究的宜興紫砂,有錢人泡茶還要使用龔春、時大彬等名家制作的紫砂壺。水開後,先要注入空壺蕩一蕩再倒去,以提高壺溫(類似今天福建工夫茶藝的“孟臣淋霖”)。然後放入茶葉,注水,蓋上壺蓋,將茶壺放在銅盤里,再用開水從壺頂澆淋壺之四周,以發茶香(類似今天福建工夫茶藝的“重洗仙顏”)。喝茶時,每人一小杯,“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即慢慢品味欣賞,若一口就喝光,被視為牛飲,不懂得品嘗工夫茶,甚至要被人趕出門外。
這說明此時的品茶十分重視沏泡技巧和追求藝術韻味,這是達官貴人和知識分子的雅趣。至於普通老百姓為了解渴而泡茶,自然沒有必要這么講究,只要將茶葉放進壺里和杯中,沖入開水,稍停片刻即可飲用。這是最簡單的撮泡法。從茶葉沖泡方式的演變歷史角度來看,它和工夫茶的沖泡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是工夫茶賴以產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