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英佩專欄:史書為何記載普洱不產茶(三)
發布時間:2024-10-04 點擊:59
圖釋:洱縣孔雀坪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還保存有不少馬店。(圖源于網絡)
接作者上文《詹英佩專欄:史書為何記載普洱不產茶(二)》。筆者認為至少應該有以下幾個基本條件,一、這一地區的土壤、氣候必須適宜種茶;二、這一地區的住民必須懂得種茶的方法和技術;三、這地區要有長期的安寧穩定的社會環境;四、這一地區要有發展大茶業的決策者、執行者、管理者。第一、二兩個條件普洱、思茅完全具備,而第三、四兩個條件普洱、思茅實在欠缺。
閱讀云南歷史書籍可知,歷史上的普洱、思茅缺少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環境,戰事多、動亂多,歸屬劃來劃去。從地理位置上看,普洱、思茅處于無量山腹地,是大理、元江、西雙版納三地結合部,也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幾個民族,傣族、哈尼族、彝族主要居住地的交匯處、連接部,三大民族勢力在這里都難分高下,這三大民族中誰來長久統管這一地區都很難,這種民族分布狀況決定了普洱、思茅在歸屬上要被劃來劃去。
唐代南詔國時期普洱、思茅屬銀生節度管轄,宋代大理國時期一會劃給威楚路(楚雄)一會又劃給威遠州(景谷),元代弋大理國亡,元朝統治者先是將普洱、思茅劃給威遠路,后又劃給元江路。
明朝滅元朝,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廷為了削弱大理府和元江路的勢力,將普洱、思茅全部劃給車里宣慰司管轄。
清代,普洱、思茅折騰得就更多,1661年吳三桂入滇后第二年就將普洱、思茅從車里地劃出,劃歸元江府,三年后吳三桂又將思茅還給車里宣慰司,但普洱卻沒歸還,仍留元江府,并派兵駐防還在普洱設了一個通判,通判已是流官政權,所以普洱(今寧洱)比思茅、比六大茶山提前六十四年改土歸流。從康熙三年(1664年)開始普洱已由滿族人、漢族人控制。
屬地劃來劃去,統治者、土司、長官像走馬燈一樣地換,必然導致社會頻繁動蕩,實施不了一個長期的延續幾百年的經濟發展計劃。(未完,本文節選自《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