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由來
發(fā)布時間:2024-09-18 點擊:67
中秋節(jié)的由來
“十分明月五分秋”,這是古人中秋夜吟的佳句。確實,中秋之夜,青天碧海,皓月當空,銀光萬里,人們賞明月,吃月餅,家家團聚度佳節(jié)。這一風俗,在中國由來已久,然而對它的來歷演變,諸家說法不同。中秋一詞,始見于《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根據(jù)目前所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中秋成為節(jié)日,應在隋唐之時。因為根據(jù)我國目前最早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來看,至少在南北朝時還沒有“中秋節(jié)”的概念。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jié)的由來:唐明皇游月宮
唐代《開元遺事》上記載:中秋夕,唐明皇與楊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官民效仿,形成了中秋賞月的習俗。《唐逸史·仙傳拾遺》亦云:“開元中秋夜,明皇于宮中玩月,羅公遠奏臼: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杖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上同登,行至大臣厥,曰:此月宮也。”式集異記》以及后來的《太平廣記》,同樣載有此事,但是陪唐明皇游月宮的又變成了處州道士葉法善。明代凌蒙初將這一故事演化成通俗小說“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禪斗異法”,編入《拍案驚奇)),說的是唐明皇在月宮中的仙女處學得了《霓裳羽衣曲》云云。由于它是通俗小說,不脛而走,膾炙人口,所以一般人認為中秋賞月自唐明皇開始。明代的學問家郎瑛反對此說,他在《七修類稿》書中認為:唐明皇游月宮或是好奇者杜撰,或是宮人以訛傳訛,不足為信,所以中秋賞月與此無關。清代程升允著的《幼學瓊林》中堅持說:“中秋月朗,明皇帝游于月殿。,此書為舊學校的啟蒙讀物,影響極大,將唐明皇游月宮看作為中秋節(jié)的遠源。
中秋節(jié)的由來:嫦娥奔月
早在戰(zhàn)國末年成書的《歸藏》上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漢朝劉安的《淮南子·覽冥篇》中發(fā)展為“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后張衡又在《靈憲》一書中進一步把嫦娥說成了后羿之妻,偷吃了丈夫的不死藥后,輕身飛月,變成蟾蜍(癩蛤蟆),筆下似有貶意。到了六朝以后,人們對嫦娥奔月寄以同情,說她是個美女,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唐代李白《把酒問月》詩中寫道:“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李商隱也寫道:“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已有思凡歸鄉(xiāng)之意。所以在唐代已開始將八月十五夜的賞月改稱祭月,盼思嫦娥回歸人間;到了宋代,中秋被定為節(jié)日,祭月活動已達鼎盛。據(jù)《新編醉翁談錄》說,京師祭月,傾城人家子女登樓或于中夜焚香拜月。“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1982年出版的《中外民間節(jié)日》也說:中秋節(jié)之所以成為佳節(jié),還在于月亮有種種美麗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弈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后羿還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人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弈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弈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節(jié)時令節(jié)氣
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風俗。后。+?來逐漸成為民間的習俗。唐時中秋賞月已是普遍。韋莊詩曰:“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宋代,據(jù)《東京夢華錄》記錄,中秋賞月,民間爭占酒樓玩月,連宵嬉戲,至于通曉。原因何在?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明確指出:“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器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可見是因為明月最圓,秋色宜人,人們才踴躍地賞月樂事。
中秋節(jié)的由來:嫦娥下凡
元代,伊士珍撰《姻環(huán)記》,又引出了餐三馀帖》的后話。說的是嫦娥奔月后,羿晝夜思念成疾。八月十四日忽有童子詣宮求見,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懷念,夫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時,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其果降,復為夫婦如初。這實際上是中秋節(jié)由來的又一說法。
中秋節(jié)的由來: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尺,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因學仙有過被貶,令他在月宮伐桂樹,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chuàng)‘傷馬上愈合,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這棵桂樹因功能特異,所以又名婆羅樹。對于這種砍不斷的婆羅樹古代人堅信不疑,不僅月宮有,而且人間也有了。《酉陽雜俎·木篇》還記載了唐玄宗天寶初年安西道《進要羅樹枝狀》文,其中寫道:“布葉垂陰,鄰月中之丹桂;連枝接影,對天上之白榆。”不過卻未寫此樹樹枝是否遂砍遂愈,如果是這樣的話,仙人吳剛砍不斷,凡人也難以砍斷了,又如何從安西道移到唐長安呢?看來這些記載也只是對月宮神話的附會而已,并不可信。此外,對月中桂樹唐代人還稱為“月中驀樹”,《云岌七簽》云:“月中樹名賽樹,一名藥王,凡有八樹,得食其葉者為玉仙。”成了這種玉仙后,身體透明洞徹如水晶、玻璃一般。更神奇的是傳說月中“桂實”曾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錦繡萬化谷》引《本草》云:“月桂子,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后,每于街街得之。大如貍豆,破之辛香,古老相傳,是月中下也。”而《封氏見聞記》還記載,垂拱四年(689年)三月,月桂子飄降在臺州臨海縣界。當然,對這些月中賽樹、桂樹以及飄落人間的月中桂子的記載,只能當做神話傳說的附會之語,同時也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中桂樹的確信不疑。所以,古代文人學士每當中秋望月,吟詩作賦,都把月中桂樹、桂子作為常用的典故。因為傳說月中有桂樹,所以,后世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窟”、“桂輪”等。如唐詩人方干《月》詩云:“桂輪秋出半東方,巢鵲驚飛夜未央。”而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秋鬧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如唐代詩人許渾《下第貽友人》詩中寫道:“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來波上萍。”李忠《送黃秀才》詩云:“蟾宮須展志,漁艇莫牽心。”溫庭箔《春日將歸寄新及第苗坤先輩》詩寫道:
“猶喜古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古人常以蟾宮折桂比喻科場得意,也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這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包含著人類對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的種種美麗遐想,同時也反映了婦女追求自由解放和獨立的強烈愿望,因而得到了文人騷客的無限同情。也正是這些美麗的傳說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絢麗的花環(huán),當人們拜月之時,聯(lián)想這種種傳說,尤為興味盎然。當神話注入拜月風俗后,在唐代便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由來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el。中秋節(jié)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jié)又稱“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jù)《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yǎng)老,賜以雄粗餅;到魏晉時期,中秋逐漸融人人文色彩,在晉時偶爾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在經(jīng)濟繁榮、政治開明、四夷臣服、自信與浪漫的時代氛圍中,中秋節(jié)俗得到隨意而自由的演進。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使之充滿浪漫色彩。
唐人留下了許多中秋賞月的詩篇。如李樸《中秋》:“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劉禹錫《八月十五桃園觀月》:“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徐凝《八月十五夜》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但遺憾的是,唐代中秋賞月似乎述只是文人騷客的風雅之舉,缺乏老百姓酬神歡娛的內(nèi)容。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這個時候,隨著商業(yè)的繁榮,出現(xiàn)很多新興城市,市民階層不斷擴大,這些都促進了中秋賞月風氣的空前興盛。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弦重鼎沸,近內(nèi)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吳自牧《夢梁錄》也稱:“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b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jié)。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除賞月玩月外,也有拜月以表達祝愿的。如《新編醉翁談錄》記載,人們“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