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社口坦洋新“功夫”
發布時間:2024-09-07 點擊:84
福安社口坦洋村是福安市四大古民居之首,雖不見當日商賈林立,但進入其“下街”頓可感受到其曾輝煌。行程:從福安市區到那大約為40分鐘,可自駕車,可坐去曉陽交通車,到坦洋下即可,景點就在路邊,深入房屋感受滄海之變。一入村頭即是廊橋一,因白蟻82年時就重修座改為石砌,牢固了,但感覺不好了可惜,過來點就是鯉魚溪了,再往前走就可從小巷入口進入古民居,(位于下街)多走走各個房屋里看看,多問問,自然好處多多。去過不少古民居,這里的感覺中最棒的。沒有一點人工的痕跡。
福安是福建省茶葉發祥地之一,久負盛名的“坦洋功夫”就出自這社口坦洋,聞名中外的“坦洋工夫”屬我國四大工夫名茶之一;福建省三大功夫之一。福安產茶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可追溯至晉隋兩朝時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飲”之習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現了“茶馬交易”、“茶馬互市”方式,以后歷經元、明、清、代,茶葉生產進一步得到發展,并開始對外貿易。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工夫”紅茶在坦洋村試制成功,大批商賈慕名而來,入山求市,云集坦洋,開設茶行,一時聲名遠揚,馳名中外。深入坦洋,觀舊街市、看古茶坊,訪老茶人,當時車水馬龍、客商云集仿佛躍然眼前。
社口鎮,是座四面環山的小鎮,這里民風淳樸,風景優美。位于閩東白云山東麓,背倚梨蘭山,面對長溪水,處于福安市西北部,至城區26公里。東和潭頭、城陽相鄰,西與曉陽交界,南和坂中、穆云接壤,北與壽寧武曲毗鄰,土地總面積96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社口。海拔67米。省道楓湖線貫穿社口南北。境內長13公里??h道社首公路(社口至曉陽首陽)境內長14公里。社嶺公路(社口至謝嶺下)全長17.9公里。以上三條是社口交通主干道。
明末清初坦洋村胡福田(又名胡進四)以獨特的方法開始配制坦洋工夫茶成功。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坦洋工夫紅茶開始對外貿易,經廣州銷往歐美各國。此后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并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就不脛而走。據載,清光緒七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881-1936)的50余年,坦洋工夫第每年出口近千噸,其中光緒七年出口量達到2100多噸,為歷史上出口茶葉最多的年份,當時知名茶行有萬興隆、豐泰隆、宜記、祥記等36家,雇工3000多人,茶界收條范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
民諺云:“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大意是指坦洋工夫曾遠銷至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收回外匯茶銀百余萬元。
有歌謠:
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床倒。
街燈十里透天光,戲班連臺唱通宵。
上街過下街,新衣斷線頭。
白銀用斗量,船泊清風橋。
由于抗日戰爭爆發,坦洋工夫的銷路受阻,生產亦遭重創,以致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能恢復品質,在坦洋當地,先后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1960年,坦洋工夫產量增加到2500噸,后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使產量方面尚存無已。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已得到較快恢復和發展。
而今的“坦洋工夫”,在科研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手中,繼承了傳統,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它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鮮香甜和,茶湯呈金黃色。至今,“坦洋工夫茶”在全國歐美等國仍具有很高的品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