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紫砂老壺?
發布時間:2024-09-06 點擊:69
在紫砂市場上,以今冒古,仿冒古代名人所制紫砂壺的很多。別說現在,就是在歷史上,名人紫砂壺都是當時仿制的重點,現存很多歷史上仿制的名人名壺,真假難辨。以最近的民國來說,紫砂高手們在上海朗氏藝苑,仿古代名家之作,可達以假亂真的地步。
有關紫砂器的專著和文獻記載比較少,而考古發現有明確紀年的器物更少,所以,紫砂古器的鑒別比較困難。那么紫砂古壺如何鑒別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紫砂古壺,古代的紫砂壺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1、古壺在正常使用過程中,自然風化與磨損。這一類基本是紫砂實用器物,沒有養護,沒有包漿。
2、經過盤養、泡養等養護,而產生包漿,有光澤。只不過因養護的方法、經心程度不同,有的包漿會有污垢,而有的包漿瑩潤,勝似珠玉。后者多為歷代紫砂大師經典的傳世名器。
3、出土的紫砂古壺。墓葬出土的壺,由于地質環境、土壤成分的差異,會對紫砂壺的胎質產生不同的影響,有的只是土斑附在砂壺上,有的土會沁入壺胎,土沁嚴重者會酥解崩蝕。
4、出水的紫砂古壺。歷史上紫砂壺遠銷海外,有些紫砂壺會隨沉船沉入海底,會被海水侵蝕,器表會酥解粉化。
古壺的這些特點,促使造假者以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仿制古壺。
常見的做舊方法有:通過專業的養壺,使紫砂壺在短時間內產生類似包漿的光澤,主要是拋光、淋茶,如此循環反復;
在壺表面擦相同顏色的鞋油;將新壺用強酸腐蝕做舊;直接埋在地下;在壺上涂上白水泥,用水泡,仿制出土器物等。
此外,還有新壺冒用明清時的老款;老壺改新款,用沒用落款的舊壺,刻上前代名人款識,造假者會采用比較高超的工藝,欺騙性很強。其中仿惠孟臣款的小壺,是重災區之一。
面對亂象叢生的紫砂古壺,對于紫砂古壺的鑒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明末到清初紫砂泥料較粗,大都含有顆粒狀的粗砂,顆粒感突出。之后泥料煉制工藝提高,出現紫砂細泥,清中期的紫砂作品胎質細泥、色澤溫潤。
2、明代紫砂器型多為幾何形、筋紋形,以光素為主;早期壺體偏大,多為大壺,時大彬婁東之游,受陳繼儒等文人影響,由大壺改小壺;紫砂壺初創時期,以捏制為主,壺內有掏空捏按的指紋。
3、通過不斷學習,了解藝人的手法,一個人有一個手法,包括泥料、造型風格、工藝手法等。經常真品與假品對照,名家名作,都有不可模仿的神韻與靈氣,這也是鑒別古壺的上佳方法。
4、不同時代,紫砂壺落款的部位與方法都有所不同。明代落款,都是自己刻名款,都用楷書,但在壺體刻字則楷書、草書都有;清代早期楷書、篆書并用;后期以篆書為主。古代人作壺的款時,字頭對頭流,字尾對著柄。
5、明末至清代早期壺流里的眼都是一個大眼,幾個細密的眼在時代上就晚了,就與民間使用泡茶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