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茶也叫普陀山云霧茶
發布時間:2024-09-02 點擊:76
普陀山佛茶,又稱普陀山云霧茶,是我國綠茶類古茶品種之一。產于浙江省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該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環島約40公里,素有“海天佛國”之稱。有以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院為主的建筑群;島上還有白華山、佛頂山、梅福院、楊柳院、文物館、西天門、望海亭等名勝古跡,展宇巍峨,風景壯麗,為游覽、朝佛勝地。
普陀山茶,因其最初由僧侶栽培制作,以茶供佛,故名佛茶。早年佛茶外形似圓非圓,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故又稱鳳尾茶。普陀山為丘陵性島嶼,地處我國東海之濱的東端,山丘海拔200米左右,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暖夏涼,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5℃,年均降水量1187毫米;山丘土壤多為紅黃壤土,腐殖豐富,土層肥厚,林木茂盛。
佛茶制作工藝與品質特色:普陀山茶一年僅采一季春茶,于谷雨前開園,采摘一芽一、二葉初展,經揀剔、攤放、殺青、輕揉捻、炒二青、炒三青、烘干或輝炒干燥等工序,其制作略同洞庭碧螺春。該茶從栽種到采制,特別注重潔凈,茶樹從不施肥,僅耕除雜草,以草當肥;對炒茶用鍋,每炒一次,須刷洗一次。其成品茶,色澤翠綠微黃,茶湯明凈,香氣清馥,滋味雋永,爽口宜人。
普陀山種茶,約始于1000年前的唐代,其時佛教正在中國興盛起來。寺院提倡僧人種茶、制茶,并以茶供佛。僧侶圍坐品飲清茶,談論佛經,客來敬茶,并以茶酬謝施主。據《定海縣志》載:“定海之茶,多山谷野產。……普陀山者,可愈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清康熙、雍正年間,始少量供應朝山香客。清末,由于輪渡通航,香客及游覽者大增,從而促進了佛茶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茶園擴展較大,并建立了茶場。1980年以后開始正式對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