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怎么分類的?一篇文章看懂普洱茶分類
發布時間:2024-09-01 點擊:60
按語:很多茶友接觸普洱茶,但也是聽專家的一些介紹,和市場上普洱茶近幾年的熱起。本文具體的為大家解說一下普洱茶是怎么分類,目前市場上主要呈現的茶品等等。
1、依制法分類
①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發酵,茶性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會轉溫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種制法。
②熟茶:以科學加上人為發酵法使茶性溫和,讓茶水達到軟水好喝。以1973年后為分界點。
生茶所沖泡出來的水是青綠色,熟茶沖泡出來才是金紅色。
2、依存放方式分類
①干倉普洱:指存放于通風、干燥及清潔的倉庫,使茶葉自然發酵,陳化10~20年為佳。
②濕倉普洱:通常放置于較潮濕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酵速度。由于茶葉內含物破壞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濕倉普洱陳化速度雖較干倉普洱快,但容易產生霉變,對人體健康不利,所以我們不主張銷售及飲用濕倉普洱。
還有按地區來的:北京倉、云南倉、昆明倉、港臺倉、馬來西亞倉、廣東倉等。
3、依外型分類
①餅茶: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凈重357克,就是老的計量單位:七兩,每七個為一筒,表示七七四十九,代表多子多孫的含義,故名七子餅。
②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凈重100克、250克,現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凈重2克―5克。
③磚茶:長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于運送。
④金瓜貢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克到數百斤均有。
⑤千兩茶:壓制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每條茶條重量都比較重,故名:千兩茶。
⑥散茶:制茶過程中未經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為散茶,分為用整張茶葉制成的索條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
⑦普洱茶的中級,上級品大都以沱茶及餅茶居多。
4、依樹齡大小分類
①野生茶樹:指沒有被人類栽培馴化過的茶樹,存在于天然林和開發過的天然林中,與栽培茶種有親緣關系的茶組植物。標準,經有機食品頒證組織發給證書。
⑦臺地茶:泛指最近幾年或幾十年由政府推廣種植的茶樹,多密植于較低矮平緩的茶園,茶樹較矮,種植密度高,相對茶葉的產量也高。臺地茶因為集中種植,可節省人工,相對較好管理,如修剪、施肥、噴藥等在臺地茶管理過程中很常見。
5、依產地山頭分類――臨滄、普洱、西雙版納
①普洱古茶山以瀾滄江為界劃分為江內古六大茶山: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漫撒,即現在通常說的“易武茶產地”;江外新六大茶山:南糯、南嶠、勐宋、景邁、布朗、巴達。
②古六大茶山現今還有不同說法: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漫撒是歷史上所稱的“六大茶山”,現在改為:易武、攸樂、革登、倚邦、蠻磚、漫撒。原因是道光年間隨著蠻枝、架布、熠空等茶山的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崛起,遂取而代之。
6、依用料純度分類
①純料茶:只有相對的純料,沒有絕對的純料,所以提到純料茶一定要加個范圍,比如:勐庫純料,勐庫冰島純料,勐庫冰島百年古樹純料,勐庫冰島百年古樹頭春純料等,其中目前純料的極致認為是同一棵古茶樹,同一次采摘,同一次單獨制作而成的單株茶。
②拼配茶:又稱混合調配茶、調配茶、混合調制茶等,是為了保持茶葉風味與品質的穩定,而將幾種不同的茶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茶。用以拼配的可以是不同茶園、不同產地、不同國家的同一種茶,或是不同種類的茶,多為紅茶。普洱茶熟茶的拼配是根據茶葉各花色等級的質量要求,將不同級別、不同篩號、品質相近的茶葉按比例進行拼和,使不同篩號的茶葉相互取長補短、調劑品質、提高質量,保證產品合格及全年產品質量的相對穩定。
7、依季節采摘分類
①普洱春茶:根據二十四節氣立春至立夏期間所采摘加工茶為定義。春茶有“明前茶”“雨前茶”“春尾茶”之分。春茶具有色澤油潤、香氣馥郁、滋味濃厚回甘、葉底柔軟厚實的優點。還有一般春茶都比較肥壯重實,毫毛較多,葉片脈絡細密,葉緣鋸齒不明顯。
②普洱夏茶:根據二十四節氣立夏后至立秋前所采摘加工茶為定義。夏茶外形一般都是葉片輕飄寬大,嫩梗瘦長,對夾葉多,葉脈較粗,葉緣鋸齒明顯。
③普洱秋茶:是二十四節氣立秋至白露之間采摘加工的茶,云南又叫“谷花茶”、白毫纖細富光澤,葉條色微黃,內質較夏茶為佳。普洱秋茶、普洱谷花茶的湯色、滋味間于春茶和夏茶之間,香氣飄揚,葉底柔軟常有銅綠色。葉片輕薄瘦小,對夾葉較多,葉緣鋸齒明顯。
④普洱冬茶:是在二十四節氣白露以后所采制茶葉統稱為冬茶,又叫“底茶”。白毫光亮,葉條枯黃少油潤,多宿葉,內質滋味較淡薄。舊時很少采摘。云南除低熱地區有少量采摘外,大部分茶區幾乎不產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