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陳年普洱生茶之蒸茶技法及口感變化的效果鑒定
發布時間:2024-08-22 點擊:44
大唐品茗達人切記:陳年普洱生茶飲用需遵循古法先蒸軟后涼干放入陶缸,待去其雜氣異味,蕰茶回韻生香;或用鐵器、陶器等碗碟狀器皿經明火烤焙,待陳(老)茶升溫至能發散雜氣異味后,稍冷卻使其回韻生香才能置入各式喜愛的原礦料沿用古法制造的茶器泡飲。乃明智遵古之法,用柴窯燒制的陶壺瓷鷗等高質茶器泡飲更能體現原茶性,此法與現代時尚人云亦云的蟑螂人,直接把經過不知陳放方法甚至是山寨版的所謂n年老茶,用山寨式化工料的各式茶器置茶沖泡或陳用似是新興其實過時的煮飲法有必要區列,所以明理人一般不敢舉薦受用或賣買陳(老)茶,尤其是對瞎煮剩茶者,而勸諫者又無據力勸當下為難也。(試驗有風險,后果請自負!)
【常工造物】提供插圖
試論陳年普洱生茶蒸烤法則:
(注明:園(餅)茶、磚茶、沱茶等緊壓的生茶;陳年熟茶可作效仿,但不建議作為品評。綜觀蒸、烤兩法乃中華古老的飲食文化中成熟的制作技藝,與先古對話大可傳承......)
(一)、蒸茶技法、后續儲存、品飲及口感變化的效果鑒定:
1、建議每次蒸法謹取干倉存放的陳年緊茶,若為濕倉存放的陳年生茶蒸軟后,可與前述的四大要訣作為準則,“清、純、正、氣”其味、其色、其位、其氣立決,待品其湯其味立判;
2、蒸不可使其熟,熟則改變其茶性。應以蒸氣使其蒸軟能沿其邊層(或面層)茶索完整挑散脫落為基準,復次為之。
3、揉散后仍需按傳統之法于陰涼處攤放諒干,待其條索干爽放入砂料蔬氣之陶缸蕰茶回韻生香后取用泡飲之,原有的陳年生茶口感已發生變化,潮氣雜味盡除。以得其陳年生茶之清純香蘊、生茶活性始現盡顯真味即大功可成。
(二)、烤茶技法及沖泡、品飲口感變化的決定因素:
1、建議取少許干倉存放的陳年散茶或緊茶掰散,使用茗爐、小火、耐火陶或鐵器以輕細慢焙,臆使所烤茶量揮發盡其陳雜異味,稍后聞其有陳年生茶之原發陳香氣味,清爽氣正。
2、初試應以輕少慢焙為原則。火候若過則使其發出焦味,即使稍為放涼亦勢必影響沖泡的口感以致不能品飲,誓死使其烤焙至有焦與不焦之間的真味,需邊烤邊搖掝不斷拔動使散茶平均受熱,片刻即有原陳年生茶的原發性陳香味至,稍為涼卻,用明火鐵壺燒成的沸水泡飲之,真茶活水,正氣回腸。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也......
3、掌握火候是關鍵。
【配圖】
以上蒸、烤二法相通,便為諫議問蒼生,此意莫與他人傳。對于茶人薪火相傳下來的煮茶法,是指茶農把種植千年以上的老樹茶葉,當地茶人謹作煎煮后作為消署飲用的法則,要另當別論。
特此勸諫茶達人切勿誤將陳茶直接取用沖泡或效仿剩茶煮飲法。不是危言聳聽,君不見早期普洱圓茶、緊茶的包裝上均有標識的“飲用方法”或“沖泡方法”可作資料佐證。
【配圖】緊茶飲用方法
大唐早有不支持煮茶舊習及不要盲目追香的聲明。基本論證試述如下:
1、常規泡茶時,若浸泡超過四小時后可泡出茶葉茶梗的有毒物質,民間并有忌飲隔夜茶的說法,這是最基本的常識佐證;
2、據說早在明代就有棄團茶改散茶,廢煮茶改沖泡為宜的論述,從明代開始,中國的茶葉加工方式進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時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宋時精雕細壓的團茶,改制為經炒為之的條形散茶。這樣,人們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羅”了,而是將散茶置入壺(碗、杯)中,直接用沸水沖泡就成,這就是人們至今常說的泡茶。這種直接用沸水沖泡的沏茶方法,不僅簡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對茶的直觀欣賞,可以說,這是中國飲茶史上的一大創舉,也為飲茶不過多地注重形式而較為講究情趣創造了條件,所以,一直為人們沿用至今。
3、高溫條件下煮茶骨煲出茶梗毒汁后足可造成毒茶膠囊,飲用者等于慢性自殺也;
4、現代商業化工料低溫成型的砂壺及瓷質茶器對茶性的本質發揮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香氣容易溢出但香韻茶氣保真度盡失,不及傳統風化型泥料、陶土及純漿釉水經高溫燒成的茶器泡茶所蘊茶湯細膩、潤滑有韻。
所以不建議直接飲用煮茶骨煲出毒汁后的毒茶;對品飲茶湯偏向追香一族者切記:香氣易得,滋味難求的古訓。
更有唐代名聲不大的盧仝《七碗茶歌》為證,他的這首詩作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卻是最好的佐證:“七碗吃不得也。”摘錄如下:
盧同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當下一些時尚茶達人聲稱有耐沖泡并可沖泡廿道以上還可以回爐煮飲而茶味及香氣不減的茶品,真是瘋子邪之說法昏暈到了頭,授人以“魚”吧了。要知道史上具有業界權威的評茶師對上好的茶品最高的評述也是“七泡有余香”足矣,當然,這樣的評述可能對當下高科技種植法或拼配及調制技術已極不相稱,無度者已令人乍舌,并源源不斷,更需經綸濟世者拔亂扶正......。但遵循古法者應不為所動,一些老樹茶會耐泡幾道這要另當別論。蘇東坡有一句特別有名的詩,“何須魏帝一丸藥,且進盧仝七碗茶”,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訴你別學魏文帝老在那想法兒練靈丹妙藥吃,你趕緊學盧仝吧。
【附錄】煎茶法-歷史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里所創造、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候湯初沸投末,并加以環攪、沸騰則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煎茶始是何時,起于何地,不能指實。但人們似乎可以從蘇氏兄弟的詩句中,找到蹤影。北宋蘇軾《試院煎茶》曰:“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其第蘇轍有歌和之,詩云:“年來病懶百不堪,未廢飲食求芳甘。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兄弟倆一致認為煎茶出自西蜀。那么,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唐代的陸羽“始創煎茶法”。很可能陸氏在總結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進,這可以根據陸氏在《茶經》著述中找到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