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標準的缺失、微生物污染制約我國茶葉國際市場競爭力
發布時間:2024-08-20 點擊:59
“明前茶,貴如油”。每年一到清明前后,春茶的上市都備受關注。今年受持續的低溫多雨天氣影響,西湖龍井上市推遲,且產量減少近兩成,新上市價格就一種走高,價格節節攀升至5萬元一斤,創歷史新高。
幾乎同時,河南有茶企稱要將一款信陽毛尖打造成面向公務消費市場新的“茶奢侈品”,標價高達每斤13萬。而于上月27日剛剛上市銷售的成都“熊貓茶”,更是創出了22萬元一斤的世界最貴茶葉紀錄。
近年來,天價茶葉陸續出現,茶葉拍賣價格也屢創新高。然而,有不少的茶葉企業負責人卻表示,在茶葉行業里,一直流傳著“中國幾萬茶企抵不過一個英國立頓”這樣一句話,讓中國茶企老板們如芒在背。
深究其中原因,中國茶業有品類而無品牌,品牌缺乏和標準缺失是病根,雖然我國目前有7萬家茶廠,但有自己品牌名的僅近1000家,難以形成生產規模。而在另一方面,茶葉制品的微生物衛生安全性問題一直制約著我國的茶葉出口。
隨機抽取的烘青類茶葉在冷卻和包裝生產環節的茶樣,分析其中雜菌總、大腸菌群最近似數、霉菌總數的污染情況表明:空氣中的微生物二次污染是這些參數呈數十倍增加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了茶葉的衛生質量。
茶葉在加工過程中,各工序的理化檢測結果表示,鮮葉經攤放后,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均有明顯增加,但經過殺青(高溫烘焙),大腸菌群可減少到30mpn/100g以下,基本達到商業無菌的要求。但在經過冷卻包裝過程中,如果車間內的空氣衛生質量不佳,則空氣中的微生物會馬上隨著在茶葉表面,導致茶葉半成品的衛生質量不合格,而最終導致茶葉檢測微生物含量超標。
因此,采用科學的加工工藝、改進生產車間的殺菌設備,提高茶葉制品衛生質量,對促進茶葉消費和茶葉貿易具有重要意義。被食品企業廣泛采用的動態消毒滅菌技術,可以實現茶葉在冷卻、包裝、灌裝等生產加工過程中持續不間斷消毒滅菌,防止空氣中的微生物和員工自帶菌對茶葉制品的二次污染。據上海康久消毒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周立法介紹,食品動態滅菌技術采用最新的nicoler三級雙向的等離子體靜電場工作原理,利用高壓直流脈沖使得等離子靜電場產生逆電效應,生成大量等離子體來分解并殺滅細菌,再經過濾器、靜電網等組件二次殺菌凈化,大量等離子體迅速覆蓋在管道、工器具等物體表面上,抑制細菌生長與繁衍,不僅殺滅空氣中的有害病菌和細菌,還可有效殺滅員工自身發菌(新陳代謝),保持受控車間的“無菌無塵”標準。
質量衛生安全問題一直是食品企業的一道“硬傷”,茶產業也不例外。雖然,作為國飲的茶葉,早已暢銷海內外,然而,在資本市場日益興盛的今天,我國的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卻不明顯。茶企業應盡快建立屬于自己的茶業品牌,制定行業標準,規范市場運作,同時提高茶葉制品質量安全,這樣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市場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