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普洱茶的故鄉易武茶——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發布時間:2024-08-21 點擊:89
喝茶一直是中國傳統習俗,但以前是因為口渴或用于提醒的;而現代喝茶是一種傳統文化或是生活一種態度。在繁忙或是壓力重重的生活與工作下,喝茶可以緩解壓力,在涼爽的秋季找個寧靜的地方,邀三五個朋友,品上一杯上好茶水,真可謂是人間一大樂事。現在茶市最熱銷的產品是普洱茶,一說到普洱人們就會聯想到普洱的新六大茶山與古六大茶山,如易武、倚邦、基諾、曼灑等,而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最大、產量最大的茶山。出自易武茶山的茶又被稱之為易武茶,那易武茶與普洱茶的親密關系如何呢?
一、易武———普洱茶的故鄉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鄉。清人阮福1825年撰寫和《普洱茶記》中說:“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內所產,蓋產于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廳治有茶山六處,日易武”。
鑒于史料對六大茶山名稱說法不一,西雙版納州政府曾經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后,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過去和現在》一書中認定六大茶山分別為:易武、倚邦、基諾、曼灑、曼莊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屬勐臘縣易武鄉,現存古茶園約6000畝,落水洞、刮風寨、橋頭村等地都生長著大茶樹,樹齡數百年,基莖圍140-160厘米不等,樹高達23米左右,小片成林。
易武是普洱貢茶之鄉。〈普洱府志〉記載: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宮廷正式列入〈貢茶案冊〉。貢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漸以易武山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馬古道”源遠流長,與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雛形,宋、元相繼拓展延伸,明、清迅速發展,形成了以普洱為中心,輻射四面八方的多條通道,土刊出錢,民眾出力,歷時六年鋪建易武至思茅全長211公里、寬1.52米的茶馬驛道,全為青石板鋪成。這條驛道的重新鋪建,促進了易武茶業的發展,商品貿易的繁榮,鞏固了易武僅次于普洱的茶葉貿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
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發特大火災,昔日人丁興旺,商賈云留校的茶山古鎮一半成為廢墟,如今仍然保存著茶案碑、印有馬蹄印的石鋪街道、陳舊的茶莊商鋪、殘留的茶馬驛道等古鎮遺跡,記錄了易武興盛發展的歷史。
二、易武茶——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普洱茶是不是能復制的地域性名茶,有其特定的內涵。易武茶是較好的普洱茶.以溫潤柔雅蜜香回甘著稱,是清朝貢茶中最昂貴的打造頂級茶葉,價等黃金而名重天下。
作為傳統普洱茶重要原產地的易武茶,自始至今保持著傳統普洱茶的特色,深受普洱茶愛好者的青睞。茶商們更是追根溯源深入易武茶區重金收購,每逢采茶季節,眾多港臺、韓國茶商云集易武,至使易武茶收購價近二三年來每年都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增幅遞增,4~5級的曬青毛茶去年已漲至每公斤36元。四此可見,如今易武茶已成為傳統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2004年4月,勐海縣政府邀請省內外茶業專家學者10余人考察易武、倚邦、曼灑、曼莊、革登等古茶山。易武茶山仍有古茶園7000余畝,面積和產量是其他四大茶山之和的數倍,顯然是傳統普洱茶的生產基地。目前,易武大部分曬青毛茶是以散茶的形式被外來茶商購走,茶農收入和地方財稅損失嚴重,茶產業在恢復中緩慢發展,與名揚海內外的普洱茶之鄉美譽極不相稱。
通過本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易武茶與普洱茶的親密關系已經有所了解了。雖說普洱茶有12大茶山,但每座所產的普洱茶都有所差異,因其地理位置、土壤成分、水量等而產生它們之間地的差異。而普洱茶種類有很多種,也按茶品質分了好幾個等級,在購買普洱茶之前一定要對每個等級的茶品有所了解,以防商家以次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