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茶可以稱之為生態茶
發布時間:2024-03-13 點擊:141
可以說,在前工業時代,按現在的說法,所有的茶都是“生態”、“有機”的,因為那時沒有化肥、農藥、化學添加劑,更沒有環境污染問題。而在當代,茶也好,食品也好,都反復強調“生態”、“有機”,或熱衷于以此為賣點,正因為缺失。
上世紀30年代,有感于現代科學農法存在的嚴重缺陷與弊端,岡田茂吉以中國老子的“無為”“道法自然”思想為本,首倡“自然農法”。隨后,福岡正信揚其波,建構了“自然農法”理論體系。
在他看來,盡管現代農業之所以能帶來高產,是施用化肥、農藥與使用機械作業的結果,這是一種“病態農業”。
他在著名的《一根稻草的革命》中說:“起源于刀耕火種的農業的發展史、滿足人類欲求的農作法的變遷史以及文明進步的歷史,其本身就是一部對自然破壞的歷史。”
因此,“自然農法”是“一種充分反映自然的意志、祈盼可使生命永存的伊甸園重現的農作法”。“不耕地,不施肥,不用農藥,不除草”則是“自然農法”的“四大法則”。
日本、中國臺灣對這種“自然無為”的農法,都進行了實踐,尤其是作為茶產區的臺灣,“自然農法”被嘗試運用于茶葉生產。
從“自然農法”的定義及“四不”法則來看,如今同樣備受追捧的“野放茶”最接近“自然農法”的要求。野放茶,是指經過人工馴化栽培,但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被遺棄,而長期處于自然生長、不受人為干預的茶樹。但是,像這樣存活下來的茶樹并不多,物以稀為貴,如果名副其實,價格自是不菲。
再回到“生態茶”,較之“自然農法”、“有機茶”,它的概念似乎更模糊,要求也似乎更低。
它追求的是茶樹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共榮,將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茶葉生產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使茶葉生產與茶產區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茶業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協同提高。
歸根結底,“生態茶”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茶產業是綠色產業,不僅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茶農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較好的保護環境健康,更合理的通過產業發展帶動環境保護,值得我們每一個地球人的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