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采摘與經濟效益
發布時間:2025-04-22 點擊:7
茶樹是一種經濟作物,栽培的目的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所謂合理采摘就是在不影響茶樹正常生長前提下,在當時當地能獲得最高經濟效益的采摘制度和采摘方法。
名茶生產從20世紀80年代樣品茶,到90年代的禮品茶,到現在的商品茶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名優茶產值已占茶葉總產值的2/3以上。于是,茶葉采摘制度和采摘模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浙江茶區為例,目前形成了四種不同采摘方式。
1.只在春季手采名茶 這種采摘模式往往與立體栽培模式相結合。即春茶結束后立即將上年所長新梢大部剪去,然后不采摘,不修剪,任其自然立體生長,翌年春茶時進行立體采摘(采摘每個新梢上每張葉片上的腋芽)。這種采摘模式雖然沒有消除頂端優勢,發揮群體優勢,但生產名茶產量高,質量好,生產季節短,經濟效益高。轉載本文請注明來自沁人茶香。
2.全年手采名茶 這種采摘模式往往是在茶園較完善的茶區所采用,茶農將采制名優茶作為一種謀生致富手段,全年只采名優茶,不采大宗茶;相對來說,茶葉生產集約化程度較高,產區較集中,茶葉占農戶收的比重較大。
3.早春采名茶或早春晚秋采名茶,平時機采大宗茶 茶場根據自己的名茶銷售能力,在春茶早期和秋茶晚期適當采制名優茶,平時生產大宗茶。這種模式既發揮了春茶的“優質”又獲得了夏秋茶的高產,既發揮了“物盡其用”作用,也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4.全年機采大宗茶 這種采摘模式多為有一定規模的茶場,企業,大戶所采用。這些單位因缺乏名優茶銷路或缺乏技術,不生產名優茶,只采大宗茶。由于單產大宗茶效益低,為節約生產成本,在浙江普遍采用機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