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牽故鄉茶
發布時間:2025-04-20 點擊:6
古人說,月是故鄉明。我說,茶是故鄉淳。
在我的家鄉,每家的菜園子邊上,都會種上幾株茶樹。每年春天,當楓香樹的嫩葉長到孩子們的巴掌大小的時候,鄉親們就把嫩生生的茶尖從園子里采摘回來,用文火搓成新茶。客人來了,燉一罐新茶奉客,雖然談不是最高禮遇,卻可以談是熱情之至了。
但是,最有情調的還是冬天。一圈子大人,膝間擠著小孩,大家圍坐在一起,中間是一塘旺旺的柴火,當然還會有一罐蒸騰著熱氣,飄逸著清香的濃茶。主人也不會有太多的講究,一個茶碗,甚至還是土巴碗,輪流倒著喝。不分卑尊老幼,也不講先后主次,只按入座的方位順序,依次喝來,喝茶的人誰也不會在意衛不衛生的事。一碗香噴噴的熱茶,再加上主客之間,鄰里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氣氛很快就會活躍起來。話題也會一個接著一個地展開。從家常瑣事到鄉里鄉外的奇聞趣事,從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有三個女嬌娘,到桃園三結義,到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類的故事,再到中國美國一類的國家大事。說者滔滔不絕,常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聽者則是神情專注,目不斜視。話題自然連接,角色自動對位。輕松、愉快、和諧、融洽。話語不斷,笑聲不斷。一盞煤油燈立在灶沿上,主人往往要添加幾次燈油,談話才會結束,客人們才會依依不舍地散去。這樣的鄉親,這樣的鄉情,這樣的鄉茶,這樣無拘無束的氛圍,才最能讓人品出生活的真滋味,人間的真感情。
在家鄉的山野里,還有一種野生茶,叫苦丁茶。用這種茶煮出來的茶湯,透著煮綠的色澤,其味苦中帶著清涼,最適合夏天飲用。在烈日當空的盛夏,鄉親們下地勞動時,往往都安帶上一壺這樣的涼茶,累了,坐在土邊的樹蔭下喝一碗,既止渴生津,又清熱解乏。一些熱情好客的人家,每天都要煎一大缽涼茶放在堂屋里。過路的人渴極了,問一聲“有茶嗎?”“有,自己倒吧!”過路人也不客氣,舀一瓢咕咚咕咚喝下去,用手抹一抹嘴巴,說一聲“真安逸!”就起身趕路或忙活計去了。主人(多是些在家的老人)過一會又會將缽子添得滿滿的,迎候著新來的過路人。
故鄉的茶,滋潤著每一個鄉親的情懷。
久居城里,甚至與故鄉遠離了千里萬里,卻總會常常想起鄉茶中流淌著的那份質樸淳真的感情。現在城里時興茶道,茶壺茶杯以紫砂為上品,茶筒茶匙以竹器的最佳。茶葉又有非發酵茶(如綠茶),發酵茶(如普洱茶),半發酵茶(如鐵觀音)等等的講究。煮茶用水更有講究,高山松柏上的積雪融化的水最好,其次是井水和山泉。從煮茶(或沖泡)到品飲結束的全過程叫“茶藝”,其程序的周到與繁復,并不是三言兩語道得清楚的。專供人們喝茶的地方,現在很少有叫“茶館”的,多叫“茶室”或“茶吧”,并且都有美而雅的名號,諸如“綠之源”、“一滴千綠”、“萬佛綠”、“一品軒”等等。茶室安和雅致,還要有精美的書法和繪畫濃郁文化氛圍。還有古箏彈奏著《空山鳥語》、《春江花月夜》一類的名曲,有一種如夢如幻、仙樂飄飄的感覺。現代的都市人們究生活質量,都說品茶能培養情操、陶冶性靈。品茶者紛至沓來,一出手就是幾十元到幾百元。但是,這種美而雅的地方去的次數多了,雅趣似乎就淡了,倘是囊中羞澀,自然就不敢造次光臨,性靈的陶冶似乎就沒有了著落。于是又想起了家鄉那種粗樸的飲茶方式,竟是那般的親切和自然。
故鄉的茶就是這樣緊緊地牽著我的心,到底是自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還是對本真淳美的東西難以忘懷,我總是弄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