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的清泡法和冷泡法詳解
發布時間:2025-04-20 點擊:32
泡一壺好茶,就似在炮制一件藝術品,那些高深莫測的手法常令人眼花繚亂,泡出的茶亦讓人銷魂不已。
曾有人說過,泡茶如做題,可套用公式,也可靈活應用。用不同方式泡茶,和泡茶時細微的變化,都能讓茶湯的口感與功效出現天壤之別。
如今的泡茶技法,已超出循規蹈矩的精準步驟,有傳承的復古,也有創新的時尚。不過玩泡茶的樂趣,就是圖個新鮮的體驗感,找到個人心中的最佳“出茶點”,好比get到興奮點一樣,不過可別玩壞了哦!
大碗泡茶也銷魂
閑來無事,渴而思茶。一人獨飲,擺出全套茶器的架勢,似乎略顯浮夸。對于懶人來說,總想省事,想到臺灣的碗泡茶十分便利且流行,便搜出大陶碗試泡烏龍。
碗泡茶,跟我們喝湯時每個人拿著湯碗從大碗里分湯是一個道理,無需出湯,將茶湯舀出品飲,隨飲隨注,煞是有味。
茶在碗中,就像圍觀茶葉“泡澡”,葉片緩緩展開,好似打個呵欠舒展身姿,甚是可愛。
傳大碗泡茶由來已久,可追溯至唐宋那時的“點茶法”。何為“點茶”?宋人喝茶,喜歡將茶葉研成末,再用開水沖泡。“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這就叫做“點茶”。而“點茶”點出花紋的高超技藝,又叫“分茶”。
你以為只有咖啡才能做出美麗的拉花?早在千年前,宋朝人就把拉花這技藝玩得爐火純青。茶末與開水,也能在碗中沖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若點茶古風依舊,把當今的星巴克與之pk,還不知誰勝誰負呢。
北宋《清異錄》就記述了大碗點茶中的技法,“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幻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唐宋人要是知道現在點茶技藝失傳,一定痛心得捶胸頓足。好在這種大茶碗又重出“江湖”,掀起復古風潮。
唐代分的是沫茶,現代沖泡的是散茶。由于碗的空間較大,茶葉比在蓋碗或者茶壺里更好展開。在足夠空間中形成的茶湯風味,和在局促空間中形成的茶湯會有區別,茶葉舒展自如,湯味更加柔順自然。
在沖泡上,以碗開湯,以匙分茶,也更簡便。在品飲上,碗茶散熱快不易悶餿,宜沖點細芽觀賞葉形。匙能分茶亦能聞香,在茶席上饒有情趣。
碗泡茶的精髓,在于時間與溫度的拿捏,觀察茶葉散開的程度和茶湯的顏色來判斷茶是否泡好了。慣用碗泡茶法的飲茶人說,在泡茶時,茶水的比例、出湯的手法,似乎無跡可尋,只有沉下去自己才能漸漸找到行云流水的感覺。
碗泡茶看似隨意,但多人分茶時,還需注意分寸。首先,茶勺盛茶時,不要隨意攪動茶湯,那樣既破壞茶氣也不禮貌;其次,茶勺最好保持45度角入茶湯,這樣既能保證入湯速度,動作也美觀;第三,茶勺里的茶湯不要又倒回茶碗里,既不衛生也不雅觀;第四,茶湯出碗時把茶勺在碗邊輕輕撇一下,可撇掉茶勺下方的水滴,避免滴入客人杯中,但重復多次的話也就不雅觀了。
再者,并非所有的茶都適合碗泡。碗泡的區別在出湯慢,降溫快,茶氣易散,不聚香,所以首選注重口感的茶類,如烏龍茶、普洱茶、六堡茶都適合。
偏愛碗泡茶的人似乎會覺得,碗泡茶比起小壺功夫茶來說,更有種豪氣萬千的感覺,茶沒有經過復雜的多次程序處理,茶的滋味更加接近純然。
泡茶前的提香“神器”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
——《即事》白居易
看見明月在天,便坐了一個通宵沒有合眼。聽見風聲大作,便睡了一整天沒有醒來。屋子里充滿煎藥的香氣,手籠帶著暖意,烘焙茶葉之時,看淡淡煙霧升起。白居易的《即事》,反應了他樂于享受不被打擾的田園生活。有酒有茶的,當是一個很有品位的人。小焙籠焙茶提香,與今日自家磨咖啡豆有那么點異曲同工,曬曬朋友圈,還能收獲不少贊。
泡茶前提香,早在唐宋就有跡可循,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里就有茶焙,但是宋代烤的是茶餅。
在當代,除了用小焙籠,還有用棉紙包著,放在明火上烤一烤。其實,這樣的玩法很適合情侶,兩個人默默相對,一人手執棉紙一端,慢慢烘焙,眉目傳情,很走心。
私家焙茶,是為了去除茶葉久存的陳味與水分。還有人喜歡有火香的茶,所以精益求精的玩家希望diy能搞定。
自家整個迷你小焙籠,袖珍可愛,還特有逼格,顯得主人特別會玩茶。容量小,一次焙二兩,自飲或招待三五好友足夠。沒事烘烘茶,茶香滿屋,也是天然的空氣清新劑。
有了迷你小焙籠,分分鐘都能讓你變焙茶大師!把清香型鐵觀音變成濃香型鐵觀音需要幾個步驟?一個!設定好時間和溫度,輕松完成。隨手沖泡,湯色明亮,韻味十足。
朋友圈里人家曬烘焙蛋糕,你曬烘焙茶,立刻勝出,又能刷出成就感與存在感。
對于茶友來說,迷你焙籠就像一個“過家家”的diy玩具,逢年過節的茶禮,都能親力親為,貼上個私房茶禮的標簽,顯得心意十足。要的就是這份自己動手的體驗和成就感,連茶湯都格外有味!
“快活”一下的冷泡茶
冷泡茶可謂是顛覆傳統“熱水熱茶”的模式。其實,這個“冷”除了水是冷的,其實茶也應是“高冷”的。就好像是一位“高冷”的女神,要想把她“泡”出真香真味來,可得用些時間和耐心。
一瓶冷泡茶,需要4至8小時炮制,所謂“冷水泡茶 慢慢濃”。有人說喝冷泡茶,貼近如今追求的“慢生活”理念。其實不然,熱水泡茶還需燒水、沖泡、分茶、等待,這一招一式中,似乎才更貼合慢生活。
而上班族、學生族、開車族,只要將茶往礦泉水里一丟,睡一夜醒來便能隨身攜帶了。經過數小時的冷泡,最終為的就是那一時“快活”。
中國的茶文化中,茶都是用熱水泡的,并且對泡茶之水的溫度十分講究。因為只有這樣,茶才能散發出香氣和產生美妙的滋味(熱的化學原理)。而現在流行冷泡,什么茶都冷泡,卻不知,有些茶根本就冷泡不出茶的味道。
在日本,冷泡茶還有一個別稱叫“水云茶”。日本人習慣喝冰水,故以冷水泡茶也不稀罕。然而國人現在湊什么熱鬧呢?什么茶都拿來冷泡,你問過茶的感受嗎?
茶有性格,不能隨便亂泡。一般來說,冷泡茶應盡量選擇含磷量較低的低發酵茶。以最常見的茶品來說,綠茶發酵程度較低,烏龍茶次之,發酵程度較高的是紅茶、普洱茶等。
根據不同茶葉,冷泡也要來個“私人定制”,浸泡時間各不相同。例如烏龍、高山茶最好浸泡三四個小時,而有些綠茶泡個二三十分鐘就出味了。
網絡上都在說冷泡茶益處多多,實際真如此嗎?可別被忽悠嘍!冷水對茶葉破壞小,保證了有效成分的完整性,因此在咖啡因的釋出方面,也同樣高于熱泡茶。不想失眠數星星,可千萬別晚上喝冷泡茶!
說到泡茶,人們總愛拿水做文章。用于冷泡的水又有什么講究呢?
理論上這與熱泡沒什么差別。茶圣陸羽早在唐代就對此進行過一些探索,總結出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經驗。用科學研究結果來解釋,就是水對茶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水中的礦物質與水的酸堿性。
陸羽的經驗,大概因為山上的水沒有經過地底層,融入的礦物質較少,所以硬度低。而井水則經過地層,融入礦物質,因而硬度較高。如此看來,《紅樓夢》里妙玉用梅花上的積雪泡茶,也并非矯情,從科學上也能找出一定道理。
現在的飲用水五花八門,礦泉水、純凈水、山泉水、自來水……不少水品牌總是愛標榜自己的“高大上”,什么王室貴族飲用水、冰川礦泉水、x萬年冰巖雪水、天然釩離子水……名頭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單從飲用來看,喝多了也不一定會長壽,但用來泡茶,還能泡出點差別。
最粗略簡單判斷是否適合冷泡茶,就是看它取自何處。標榜富含很多礦物質的水,往往是硬水,不適合泡茶。采自山上或冰川的流動水源,基本上是活性軟水,對茶多酚的破壞性也小。
不過一瓶冷泡茶,不是任性的土豪,也無需下如此大血本,否則就是喧賓奪主。對于冷泡茶,偶爾“快活”一下就好,要領悟茶的“真身”,還是熱泡著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