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中槍”關鍵是因為產業鏈上存在致命缺陷
發布時間:2025-04-18 點擊:10
避免重蹈“過山車”命運,重建市場秩序是關鍵普洱茶的產業鏈須修復致命缺陷
一邊掛念著曾是“香餑餑”的茶葉,一邊琢磨著如今“來錢快”的煙草……雙江種茶人“糾結”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07年,雖然距離那場席卷整個云南普洱茶市場的大震蕩已有5年,但余熱雖在、余痛猶存,當地茶農們既無法忘懷曾經的“黃金時代”,也畏懼那讓人心有余悸的“過山車”命運再度輪回。
尋平衡,政府要有長遠眼光
針對記者所見雙江縣部分村寨中“重煙輕茶”的趨勢,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研究員表示理解,“經濟規律決定市場行為,對農民來說,只要是合法的行當,哪個有賺頭搞哪個,是非常正常的行為,雖然這可能與國家強調控煙、倡導持續降低煙草占gdp比重的大政方針矛盾。部分農民因逐利而短視無可厚非,但當地政府一定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他認為,要扭轉這種局勢,當地政府要對地方的發展有清醒的認識,既能看到煙草業在幫助當地農民快速脫貧方面的作用,同時也要意識到這樣的農業經濟結構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全面認識的基礎上,進而在各個產業之間做出適時的、持續的平衡。種茶的人少了,政府應對癥下藥、加強引導,同時提供一些必要的科技支撐。
其實,普洱茶市場環境如果好轉,不愁茶農不回來。但病因好找,施藥卻難。雙江縣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如普洱茶市場混亂,缺乏科學、規范、行之有效的茶葉產品質量和市場的管理制度、措施等問題,并非個案,而是不少茶葉種植區共同面臨的問題。在市場活躍的“前2007時代”,這些問題隱而不彰,直到2007年一場看似突如其來實則“早有預謀”的“暴風雨”毫不留情地揭開了普洱茶市場的種種亂象。直到如今,這場“驚變”留下的后遺癥還在“診療”之中。
“三步走”,加大產業鏈整合
回顧云南普洱茶“過山車”的命運,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博士后劉明宇認為,游資只是外部因素之一,普洱“中槍”關鍵是因為產業鏈上存在致命缺陷:整條產業鏈上缺乏有話語權的“鏈主”,不能平衡產銷、穩定價格。具體來說,上游茶農分散,沒有話語權;加工企業規模參差不齊,甚至隨便弄個鐵鍋就可以加工;處于流通環節的部分經銷商動機不純,盈利靠炒作而非經營。再加上產量有限、易于控制、消費區域廣泛的特點,難怪在價格大起大落的動蕩中,大家都被迫隨波逐流,毫無反制能力,除了部分炒家獲利,整個行業秩序被摧毀。
如何修復和重建市場秩序?劉明宇支招:“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普洱茶穩定的價格預期,讓茶農們心里有底。可以采取“公司+茶農”或者“公司+茶農合作社”的方式,通過簽訂協議將隨行就市變為協議種植。
其次,建立原料茶葉品質分級制度,讓好茶有好價,鼓勵茶農種好茶。分級標準需延伸包括種植、采摘、粗加工等全部環節,“先過安全關,再打生態牌”。
第三步,建立品牌。普洱茶作為公共品牌容易導致悲劇,這在2007年的普洱茶炒作風潮中已經體現,由于市場中混入了大量劣質茶,導致行業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
劉明宇說,市場秩序的重建是一個需要多方協作的過程,茶農、茶廠和政府部門都應有所作為,從而增強普洱茶產業鏈的整合能力。
對茶農而言,應避免投機心態,不必念念不忘所謂的“黃金時代”。從長遠看,價格的大起大落使產業的不確定性激增,對茶農無益。未來,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綠色安全的普洱茶預計將受市場歡迎,多研究如何種、采、制“綠色茶”才是上策。
茶廠則應爭取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搞自主品牌。通過建立產地品牌或者公司品牌,提高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提高產業鏈的控制力。
在此過程中,當地政府也不能“缺位”。地方政府應適當介入的領域包括:提高茶葉加工行業門檻,提高行業集中度;鼓勵茶農發展合作社,降低公司和茶農間聯系的交易成本;預測普洱茶產量、銷量,指導茶農種植和工廠投資,避免產量的大幅波動;發展茶園基地,改變茶農分散的現狀,便于技術推廣和生產過程監督等。
拓空間,發展體驗式旅游
重建市場秩序是當務之急,但茶葉經濟不單是賣茶這么簡單。復旦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翁瑾的思路不禁讓人從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茶葉的分量:未來,茶葉與旅游的可融合空間非常大。
翁瑾認為,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到此一游”式旅游所占比重將因休閑度假式旅游的興起而逐步降低。當人們不再炫耀“到此一游”,愿意靜下心傾聽景色背后的傳統文化和古老故事時,蘊含豐富茶文化的茶葉,與旅游結合的發展空間將不可限量。
普洱茶根據原料可以分為人工栽培的“臺地茶”和野生型的“古樹茶”,針對這兩種不同的普洱茶類型,翁瑾提出了“因類制宜”的旅游建議:
對于易大規模密集種植、修剪整齊的臺地茶,以規模立身的大型茶園可以成為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平臺,茶園本身還可以承辦高端商務會議,把會議和休閑度假結合在一起。翁瑾認為,茶園的發展可以借鑒國外的葡萄酒莊園。他說:“茶和葡萄酒其實很像,法國人有酒莊文化,我們也有茶文化。”不過,法國葡萄酒莊園的成功,離不開其產品差異化分級的嚴格管理和對產品質量的高要求,這一點在借鑒中需格外注重,以免“形似神不似”。
至于散布在各大茶山的野生古樹茶,翁瑾建議古樹茶產地可以發展“基于社區的旅游”,讓游客們享受“體驗式旅游”:聆聽這些古老茶樹的故事,參與茶農制茶的過程等。再加上這些地區往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民族特色也可以成為一大賣點。
不過,翁瑾擔心,就現階段看來,限于當地經濟和文化條件,這樣的“體驗式旅游”在實踐中很可能演變成低端“農家樂”,這就失去體驗茶文化的初衷,與珍稀的古樹茶原本高端的定位背道而馳了。所以,目前種植臺地茶的大規模茶園還應是發展茶旅游的主流。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