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闖北泡茶館
發布時間:2025-04-16 點擊:5
走南闖北時,在那大大小小的茶館里憩息,不難發現積淀了悠久歷史的茶館,不僅體現著茶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也泛起著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茶館正成為現代人豐富休閑生活,相互傳播現代文明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茶館,又稱茶肆、茶坊、茶樓、茶室、茶社等。茶館歷史悠久,究竟起于何時?很難查實。不過,遠在六朝時,江南品茗之風就很盛行,一些人崇尚清淡,以茶代酒。市場上出售茶水的記載,最早見于《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公元317—323年)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而開設茶館的記載,最早見于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說明唐代時茶館的雛形已出現。宋代盛行斗茶,茶坊遍布。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飲茶的畫面。明清茶館更為發展,不少鄉村也設有茶館。十八世紀末葉,民間曲藝步入茶館,北京、西安、濟南、成都、重慶、昆明等地都涌現出為數不少的書曲茶館,特別是西南地區的“說評書”,更是在茶館中展現了生命力。各地茶館因民情風俗而異,尤其是鄉村茶館,更是各具特色。如今,茶館眾多,南方人吃“早茶”,連茶帶小吃一起解決,一邊還談生意,何樂而不為。北方的茶館也不斷復蘇,茶樓、茶座櫛比林立,生意看好。
有趣的是,不少名人對茶館一往情深。魯迅在一篇雜文中曾對茶館的作用進行了概括:了解新聞,閑談心曲,聽聽說書。他的小說《藥》許多情節就發生在華老栓開的小茶館里。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魯迅還在廣州任教時,常到陶陶居等茶館飲茶,并說:“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茅盾對茶館頗有鐘情,晚年寫的《我走過的道路》回憶錄中寫道:“祖父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天上午,到本地紳士和富商常去的‘訪盧閣’飲茶。”郭沫若喜歡品茶,與茶館有不解之緣。1964年7月,他途經廣州,到北園茶館飲茶時即席賦詩道:“北園飲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
我國各地的茶樓、茶館、茶社和茶室業主,大多利用巧妙的茶聯招徠茶客。泡茶館時,細細品味茶館中的茶聯,也別有韻味。如“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龍團”、“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等等。這些生花的妙筆從茶香水美上極力渲染,使茶客怦然心動,欲罷而不能。而“客至心常熱,人走茶不涼”強調茶館業待客的熱誠備至。“塵慮一時凈,清風兩腋生”落筆于飲茶之作用。杭州西湖龍井有一茶室,名叫“秀萃堂”,門上有一幅著名的茶聯:“泉從石出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圓。”這幅茶聯把龍井所特有的茶、泉、味都恰到好處地點了出來,叫人流連忘返。福建泉州市有一小而雅的茶室,里面一茶聯很別致:“小天地,大場合,讓我一席;論英雄,談古今,喝它幾杯。”談古論今,令人叫絕。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同樣是茶館,各地的內涵大相徑庭。四川成都茶館眾多,有“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之說,茶館多用小方木桌和竹制大靠背椅,還有設竹躺椅的,可坐可躺。當地人把在茶館閑侃稱做“擺龍門陣”,一人“擺”,眾人聽。三五人圍一桌,談天說地,道古論今,別有情趣。茶館還有文化娛樂,如四川揚琴、金錢板、相聲和川劇等曲藝形式。在杭州各景點尤其是西湖畔,古樸典雅的茶館林立,縷縷茶香撲面而來。坐在方桌旁,一邊品嘗虎跑水、龍井茶泡的香茗,一邊欣賞優秀的民族藝術,堪稱高雅享受,從中可感受到杭州這座生活品質之城的魅力。廣州的茶館,“茶道”和“食道”巧妙結合,茶中有飯,飯中有茶,小碟、小碗、小籠、小盤擺滿一桌,將廣州人吃茶的情調表現得淋漓盡致。北京的茶館,博采眾家之長,又有自己的特色。北京最有名的茶館數以語言大師命名的老舍茶館,在此可欣賞到功夫茶、臺灣茶藝、北京的大碗茶等茶藝。同時,還可大飽眼福,京劇、雜技、大鼓爭相登臺,熱鬧非凡。上海茶館,約始于清同治初年,著名的茶館有老城隍廟一帶的老得意樓,樓下吃茶,兼聽評書。老城隍廟還有湖心亭茶樓,為百年老茶館,館內大廳設有紅木八仙桌,茶幾方凳,大理石圓臺,使用是古樸雅致的宜興紫砂茶具,環境幽雅寧靜。
千百年來,茶館盛行不衰,在改革開放年代,古老的茶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給現代人的生活平添了幾分情趣。
不論是老年人或青年人,不論是白領族或打工仔,茶館往往成了他們的好去處。不過,老年人常去的是公園和露天茶座,偕幾個知己相約而聚,泡上一杯熱茶,談天說地,其樂融融;年輕人常泡時尚茶館,來一杯龍井,或鐵觀音,或普洱茶,伴著流行歌曲,幾本時尚雜志,敘舊談情,怡然自得;白領族愛喝信息茶,約幾位好友,邊喝茶邊交流信息,談笑風生,輕松自在……
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家門,邀幾位好友去自己鐘意的茶館,既品味茶的清香,又體會生活的滋味,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