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產能過剩,未來茶企如何盈利?
發布時間:2025-04-14 點擊:11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日前發布中國茶葉2014形勢預測報告。據統計,我國茶葉今年總體產量持續走高,質量也有很大提升。今年茶葉產量將達195萬噸左右,較去年同期增產8%左右,并且我國茶葉質量也在穩步進步,但在穩步發展中,行業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茶葉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茶農積極性。然而,目前行業普遍存在盲目樂觀的情緒,各主要產茶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在產業政策上依舊鼓勵茶葉種植,發展茶園面積。如不能及時對產業政策進行調整,限制茶園面積,把重點轉移到提高單位面積茶葉經濟效益和消費市場培育上來,茶賤傷農情況很有可能發生,進而影響茶葉價格。
茶葉價格大跌 高檔名優遇冷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預測,未來我國茶葉仍將保持增長勢頭。今年茶葉種植面積依舊大幅度增加,僅貴州全省的茶葉種植面積就已達到600萬畝,首超云南省,躍居全國第一。由于年初并未出現極端惡劣天氣,加之各產茶區不斷提高茶園管護水平和鮮葉加工技術,茶葉質量得到了保證,使得2013年春茶品質總體好于往年。
但受中央八項規定和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除云南普洱茶和福鼎白茶價格繼續保持上漲外,其他茶類的大宗茶類保持平穩增長,高檔名優茶價格大幅下跌,跌幅在10%-50%之間,不同茶類幅度略有區別。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對全國主要產茶區的調查,浙江市場前期市場慢熱,后期交易溫和,早茶成交價格明顯低于去年。安徽高檔名優綠茶,如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等價格降幅在15%左右,中低端大宗春茶價格與去年持平。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通過對北上廣等主要銷區的調查顯示,今年入春以來,整個茶葉市場不容樂觀,呈現“疲軟”的態勢,高端禮品茶銷售明顯下降。截至目前,高檔茶葉價格雖然下降,但銷量還是較為正常。同時,隨著cpi指數攀升,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持續加大,毛茶價格上漲幅度持續走低,導致部分地區茶農棄采茶葉,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茶農種茶積極性。而國家制定的部分行業標準也制約著我國茶葉批量化、大量化生產。
強勢品牌缺失 影響行業發展
名茶不等于名牌,強勢品牌的缺失已經成為我國茶行業發展中最大的障礙!綜觀我國茶產業的全局,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出口第三、創匯第四,品牌缺乏,自然形成了名茶多,名牌少,有品類,無品牌的“囧”象。這樣的產業結構說明我國是茶葉大國,但不是茶葉強國。我國名茶遍布全國,至始至終沒有擺脫“一流品質,二流包裝,三流價格,四流服務”的圈子。其根本在于缺乏“品牌”系統策劃和運作,致使國內外市場真正有規模有影響力的中國品牌極少。
同時,中國作為世界茶葉大國,令人沮喪的另一個現實是:沉重的傳統茶文化枷鎖導致“80后”近70%不喜歡喝茶,“90后”不愛喝茶者更是高達95%;一零后及至五十年后呢,中國的茶葉將成為供人研究的活化石……面對即將到來的茶消費的時代,以傳統茶文化為品牌之魂的中國茶企到了經營模式版本升級的時代。
全國營銷規模能夠過億的企業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而導致我們在國際上沒有“叫得響”的品牌的最終原因是這些小規模的茶葉企業,管理水平低下,茶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滯后,產品質量穩定性、一致性得不到保障;茶園資源整合基礎差,組織化程度低,產出水平低下;茶葉貿易市場缺乏規劃,食品安全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等。
從營銷角度看,單個企業茶生意遇到的瓶頸主要是如何面對這四個挑戰實現這四個轉變:從“產地品牌”到“產品品牌”;從“價格導向”到“價值導向”;從“傳統茶文化”到“時尚茶文化”;從“慢消品”到“快消品”。
新時代茶行業營銷只有在品牌的引領下,大做品牌文章,以消費品牌培養消費形態,推進整個消費者、渠道、企業價值鏈的整合,才能真正突破產業營銷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