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普洱茶詩詞,武亦姝也不一定知道?。ㄒ唬?/h1>
發布時間:2025-04-10 點擊:7
編者按:本文原題為《康熙、雍正與乾隆賞賜朝臣普洱茶考證:暨査慎行、勵廷儀、宋楠等人關于普洱茶的詩詞解讀》,經作者及首發平臺授權發布。
就目前已掌握的史料以及從筆者的研究來看,自清朝以來,普洱茶確實已經成為貢茶。這一點,尤其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萬秀峰、劉寶建、王慧、付超四位研究員的研究最具說服力,四位研究員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得以掌握許多第一手珍貴的文獻和實物資料,從而對普洱茶作為貢茶的歷史有深入研究,并在專著《清代貢茶研究》一書中進行細致剖析,讓廣大普洱茶愛好者能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普洱茶歷史文化。1793年,普洱茶更是作為國禮由乾隆皇帝饋贈英國皇室及來華使者,這在《海國四說》《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二書中有明確而又詳實的記載,筆者也有做過專門的研究。
但是,作為深受清廷重視的普洱茶,卻鮮有出現在清代歷朝官員的文獻記載中。比如,雍正年間曾主政云南的鄂爾泰,歷經康雍乾三朝的張廷玉,乾隆時代深受皇帝寵信的紀昀、和珅等人,為何在自己傳世的作品中都未曾提及普洱茶呢?按理,鄂爾泰作為主政云南的封疆大吏,把普洱茶作為貢品進獻給雍正皇帝,應該對普洱茶極為推崇才對。而和珅,則是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斯當東等人來華時,由乾隆皇帝指定的第一接待官員,乾隆皇帝贈送英國使團大量普洱茶,他不可能不知道。更何況,乾隆皇帝本身就非常喜歡品飲普洱茶,這一點,當朝官員不可能不知。但事實偏偏就如此奇怪,我們到現在也還是難以找到康雍乾三朝有關重臣對普洱茶的描述。
幸運的是,筆者通過多年積累和挖掘,在一些比較偏冷的文獻資料中總算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涉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關官員在皇帝恩賜普洱茶后,以詩詞為載體加以記錄。雖然稀少,但也算是對筆者多年來的苦苦求索有所安慰。筆者對這些文獻一一整理和分析,尤其是對査慎行、勵廷儀、宋楠三人涉及普洱茶的詩詞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與諸位普洱茶歷史文化愛好者、研究者共享,并以求方家指正。只是為方便諸位能更全面地理解這些文獻,筆者嘗試對這些主要文獻做深入細致的詮釋與解讀,故而文稿過長,請各位海涵。
一、査慎行與《謝賜普洱茶》
(一)査慎行其人
如果不是歷史方面的研究者或愛好者,想必對“査慎行”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說到“金庸”,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生于浙江海寧市。査慎行即為金庸先生先祖,屬于海寧査氏名人。
査慎行生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卒于雍正五年(1727年)。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曾被康熙皇帝賜號“煙波釣徒”。査慎行20歲補諸生,出門遠游,寫出大量詩作,名噪一時。曾在納蘭明珠府中教授其幼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賜進士出身,特授翰林院編修,后充武英殿總裁纂述。曾三次隨康熙巡游塞外,歲時風土,悉記以詩。得到康熙器重,親書“敬業堂”匾額以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歸里,居家10余年,筑初白庵以居,潛心著述,人稱“初白先生”。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犯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雍正皇帝知其端謹,特許其返回故里。次年放歸,不到兩個月即去世。
查慎行的詩“平生所作,不下萬首”(許汝霖《敬業堂詩集序》)。后經他刪定為4600余篇,按時地編次為《敬業堂詩集》48卷,《續集》6卷,另有《詞集》2卷。文不多作,所存絕少,《敬業堂文集》3卷,《別集》1卷,共100余篇,子孫搜訪匯編而成。金庸先生在其武俠小說《鹿鼎記》中的回目,全部都是出自查慎行的《敬業堂詩集》。
(二)《謝賜普洱茶》詮釋與解讀
原詩:
洗盡炎州草木煙,制成貢茗味芳鮮。
筠籠蠟紙封初啟,鳳餅龍團樣并圓。
賜出儼分甌面月,瀹時先試道旁泉。
侍臣豈有相如渴,長是身依瀣露邊。
1、洗盡炎州草木煙,制成貢茗味芳鮮。
詮釋:(1)炎州:出自《楚辭·遠游》:“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焙笠浴把字荨狈褐改戏綇V大地區。本詩中以“炎州”代指“云南”。(2)草木煙:通常指柴火的煙。唐代常建《塞下曲》其四中有“漢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無草木煙。”此處泛指柴火煙灰與塵土。(3)貢茗:進貢朝廷的茶。
解讀:普洱茶生長于偏遠的云南,那些地方常因刀耕火種,茶葉或許也沾染著柴木煙灰與塵土。地處云南邊疆的茶農們,為了表達對皇帝的敬仰之意,把剛摘下來的新鮮茶葉用清水沖洗干凈,再按照傳統工藝,經過炒揉、壓制成餅狀或團狀,辛辛苦苦制作成味道芳香鮮美的貢茶,上交專門負責貢茶采辦的官員,再由這些官員不遠萬里進貢到皇宮。(備注:此處不能理解為將制作好的普洱茶洗干凈,因為按照普洱茶制作工藝,是采摘后經過火炒、揉捻、曬干后再壓制成型,如果將曬干后毛茶的或成型后的普洱茶再洗凈的話,對普洱茶的品質只會產生破壞作用,自然也就談不上“味芳鮮”了。)
2、筠籠蠟紙封初啟,鳳餅龍團樣并圓。
詮釋:(1)筠籠(yún lóng):此處意為“竹籃之類盛器”。唐代杜甫《野人送朱櫻》詩:“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彼未鄄疁亍堵勔娗颁洝肪硎撸骸奥逯腥履档ら_,都人士女載酒爭出,抵暮游花市,以筠籠賣花,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故王平甫詩曰:‘風暄翠幕春沽酒,露濕筠籠夜賣花?!保?)蠟紙:表面涂蠟的紙張,用來包裹東西,可以防潮。宋代蘇軾《夜過舒堯文戲作》詩:“推門入室書縱橫,蠟紙燈籠晃云母?!保?)鳳餅龍團: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載:“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記:“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遣使造之,取像于龍鳳,以別庶飲,由此入貢?!饼堷P茶始于宋初,后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罷造。但自宋末元初開始,許多當時的朝廷官員、被貶發配之人、工匠或是軍人來到云南,無意中在云南傳承并推廣了這種傳統制茶工藝,為普洱茶的長途運輸提供了便利。此處的“鳳餅龍團”即代指被壓制成“餅狀”“團狀”的普洱茶。
解讀:進貢的普洱茶裝在用竹子編制成的竹籃里,為了避免在長途跋涉中被雨水潮濕,還專門用蠟紙將普洱茶包好。打開封條,就能看到這些依然保留著宋代貢茶“龍鳳團茶”制作工藝的普洱茶。
3、賜出儼分甌面月,瀹時先試道旁泉。
詮釋:(1)儼:恭敬,莊重。(2)甌(ōu):指古代酒器,飲茶或飲酒用。形為敞口小碗式。《說文》:“甌,小盆也?!保?)瀹(yuè):此處意為“煮”?!锻ㄓ摹分小耙詼笪镌诲!痹谇』实鄣摹杜胙┯们绊崱芬辉娭杏小按僧T瀹凈羞琉璃”,但《烹雪用前韻》詩中的“瀹”則應讀“yào”,意為“用水使之清潔”。(4)道旁泉:指山泉。清代周凱有勸農詩《種桑十二詠》,其《壅灌》詩中載有“笑顧道旁泉,烈日不畏夏。”
解讀:面對皇上賜給我的這些珍貴的普洱茶,我恭恭敬敬地將它們分放在一個個陶瓷小盆中,看上去就如一輪輪圓滿的月亮。為了品飲這些普洱茶,安排人專門從城外的山里接來山泉水,用來試試煮這些茶是什么滋味。
4、侍臣豈有相如渴,長是身依瀣露邊。
詮釋:(1)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2)相如渴:“相如”即司馬相如?!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常有消渴疾。后即用“相如渴”代指患消渴病的典故。唐代李商隱《漢宮詞》:“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痹撛娒鲗憹h武帝只祈求自己長生不老而不顧惜人才的死活,竟然連一杯止渴救命的露水也不肯賜給相如;實際是諷刺當權者只為貪圖享樂,卻不愿去賞識和重用有才華的人,令那些有才之士備受冷落,內心產生不得志的憂郁與報國無門的遺憾。(3)長是:時常,老是。宋代歐陽修《望江南》詞:“才伴游蜂來小院,又隨飛絮過東墻,長是為花忙?!保?)瀣(xiè):夜間的水氣。章學誠《文史通義·質性》中有“屈原憂極,故有輕舉遠游、餐霞飲瀣之賦?!保?)露: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球?!独献印罚骸疤斓叵嗪?,以降甘露。”宋代梅堯臣《和永叔桐花》:“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泵鞔顣r珍《本草綱目·水一·甘露》:“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漿之名?!贝颂幍摹奥丁迸c“瀣”意義相同。
解讀:皇上恩賜的普洱茶,醇厚香濃,生津解乏,就如甘露一般令人神思遐遠,不禁心生感慨。聯想到古時候,才華橫溢的司馬相如得不到君主的賞識,空有滿腔報國之志;而如今,我們這些朝臣有幸得到皇上的賞識,得以在如甘露般仁慈、祥瑞的明君身邊,真是一件幸事啊。
(三)《謝賜普洱茶》的成文時間考證
此詩載于《敬業堂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卷三十三中的《甘雨集》,集下注有“起丙戌五月,盡九月”,說明這一集的詩詞全部寫于丙戌年五月至九月。査慎行于雍正五年(1727年)逝世,結合清代干支紀年與公元紀年對照來分析,雍正元年至五年間并無“丙戌”年。因此這里提到的“丙戌”年應為康熙四十五年,即公元1706年。從而可以斷定此詩寫于1706年五月之后,九月之前,距今已有三百余年。査慎行的這首詩,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證據:即普洱茶在康熙年間,已經成為貢茶而進入皇宮,受到宮廷重視,并被康熙皇帝作為極為珍貴的茶品恩賜給朝臣。而不是當今很多人認為的是在雍正年間方才成為貢茶。能有幸得到賞賜的朝臣自然將這些普洱茶看得十分貴重,因為得到皇帝的賞賜,不僅能品飲到稀有珍貴的普洱茶,更是一種身份地位與榮耀的象征。
(四)査慎行的《軍中行樂詞》與康熙時期其它有關普洱茶的詩詞
在《敬業堂詩集》卷三中,査慎行寫了《軍中行樂詞十首》,其中第二首為:
猩猩貼地坐鋪氊,紅點酥油一樣鮮。
普洱團茶煎百沸,偏提分賜馬蹄前。
1、猩猩貼地坐鋪氊,紅防酥油一樣鮮。
詮釋:(1)紅點:結合該句中的“酥油”,筆者推斷應為一種食品。點:有“點心”之意。但目前還不能判斷出“紅點”究竟為何種食品或點心。
解讀:行軍在外,條件簡陋,軍帳中沒有座椅,開飯的時候大家不分將士,顧不得形象,像猩猩一樣或蹲或坐在鋪著氈子的地上吃飯喝酒。用來佐餐的“紅點”與剛做出來的酥油一樣的味道鮮美。
2、普洱團茶煎百沸,偏提分賜馬蹄前。
詮釋:(1)百沸:指久沸的水。宋代岳珂《桯史》“乃熾火使釜水百沸,橫筱為橋?!彼未苊堋洱R東野語·詩用史論》:“只消一勺清涼水,冷卻秦鍋百沸湯?!保?)偏提:酒壺。唐代李匡乂《資暇集》卷下:“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蓋觜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碧拼n偓《從獵》詩之三:“忽聞仙樂動,賜酒玉偏提?!彼未皱汀都奶桌钌饺恕吩姡骸吧砩现灰蔓傊倍?,馬前長帶古偏提。”宋代林洪《山家清事·酒具》:“舊有偏提,猶今酒鱉。長可尺五而匾,容斗馀?!?br>解讀:茶壺里煮好的普洱茶被人們喝完了又重新加水煎煮,也不知煮了多少遍了,但依然味道濃釅。從軍在外,征戰辛苦,軍官把酒分給在軍帳外站崗放哨的兄弟們,大家提著酒壺,在戰馬前你飲一口來我飲一口,不去想那離鄉的苦,真是讓人有“醉臥沙場君莫笑”之感啊。
此詩載于《敬業堂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卷三中的《慎旃集·下》,集下注有“起辛酉正月,盡壬戌四月”,說明這一集的詩詞全部寫于辛酉年正月至壬戌年四月。根據陳敬璋《查他山年譜》來看,康熙十七年,查慎行的父親病故,第二年夏天,詩人便離開了蝸居三十年的故鄉,到湖北荊州追隨同邑人貴州副撫楊雍建遠征云南,討伐吳三桂殘部。
《敬業堂詩集》中那些記錄戰爭的殘酷和反映人民的疾苦,以及描繪祖國西南邊陲奇山異水的優秀之作,大多產生于這些時期。因此,可以明確判斷査慎行此詩寫于康熙二十年正月(1681年2月,辛酉年)至康熙二十一年四月(1682年5月,壬戌年),再從詩詞排列來看,此詩排列在前,應為1681年年初。該集中第一首題目為《辛酉元宵月蝕》,說明是在初春時節,天氣尚寒時候。
査慎行在寫《謝賜普洱茶》時,是因為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賜而有所記載,但在這首《軍中行樂詞十首》中,則是因為其本人隨軍親臨云南,在軍中喝到普洱茶,并且這時候的普洱茶不再是散茶,而是已經壓制成團狀。
在《皇清文穎》中,記錄有一首陳鵬年寫的《雪中入直》:“六花飛作帝城春,紫殿金鋪一色勻。萬頃鏡中難看影,九重天上本無塵。亞枝密想探梅路,饑雀寒如寓直人。獸炭龍團皆拜賜,同將雪水試茶新?!边@首詩中的獸炭即煤炭。(《榮昌縣志》“石炭,俗名煤炭,古名獸炭。其形似獸,故名。邑廣順場、金盆山、雙河場俱出”。)“龍團”指普洱茶?!矮F炭龍團皆拜賜,同將雪水試茶新?!币馑际恰霸谶@寒冬時節,皇上恩賜我只有皇室才能享用的獸炭與普洱茶,回到家中,我燒好獸炭,用雪水來煮這難得一見的普洱茶?!?br>陳鵬年(1663~1723年),字北溟,又字滄州,湖南湘潭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士,歷官浙江西安知縣、江南山陽知縣、江寧知府、蘇州知府、河道總督,卒于任。從陳鵬年的生平經歷來看,這首詩只能是在康熙年間寫成的,因為陳鵬年是于雍正元年二月因病逝世的。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中記載:雍正元年二月初二日,(雍正)“諭禮部:陳鵬年潔己奉公,實心為國。因河工決口,自請前往堵筑。寢食俱廢,風雨不辭,積勞成疾,歿于工所。聞其家有八旬之母,室如懸罄,此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臣。傳諭該撫賜司庫銀二千兩,其母賜以封典,陳鵬年賜以優謚以一品,廕其一子。”
由于此詩沒有過多描寫普洱茶的內容,故不作細評,但同樣是普洱茶在康熙年間已成為皇帝賞賜朝臣物品的重要證據。在《皇清文穎》中,陳鵬年的這首詩前錄有査慎行的《文廟釋褐》一詩:“數仞宮墻霄漢連,兩楹爼豆故依然。曾陪鼓篋三千士,重到橋門二十年【臣自甲子五月入國學肄業】。末學豈增科目重,菲才特荷圣人憐。較他儕軰防恩早,獨在靑衫未換前。”詩中“重到橋門二十年”一句后的“臣自甲子五月入國學肄業”,說明查慎行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當年為甲子年)仍在翰林院,時隔二十年再次來到此處,寫下此詩。從此詩為我們得到一個線索,即陳鵬年的《雪中入直》這首詩與查慎行《文廟釋褐》一詩成文時間應在同一時期,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此我們也可以判斷出康熙賞賜陳鵬年普洱茶的時間即為公元1704年的冬天。
同樣是在《皇清文穎》卷九十七、九十八里,收錄一首王士禎寫的《賜貢茶二首》:
朝來八餅賜頭綱,魚眼徐翻晝漏長。
青篛紅簽休比并,黃羅猶帶御前香。
兩府當年拜賜回,龍團金縷詫奇哉。
圣朝事事寛民力,騎火無勞驛騎來。
這首詩中的“頭綱”“龍團”都代指普洱茶?!邦^綱”指驚蟄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貢茶。宋代蘇軾《七年九月自廣陵召還汶公乞詩乃復用前韻》之一:“上人問我遲留意,待賜頭綱八餅茶?!辈樯餍凶ⅲ骸靶苻侗痹凡桎洝罚骸繗q分十馀綱,淮白茶,自驚蟄前興役,浹日乃成,飛騎疾馳,不出仲春,已至京師,號為頭綱?!盾嫦獫O隱叢話》:‘北苑細色茶,五綱,凡四十三品,共七千馀餅。粗色茶,七綱,凡五品,共四萬馀餅。東坡《題汶公詩卷》‘待賜頭綱八餅茶’,即今粗色紅綾袋餅八者是也?!鼻宕虺酢段髑骞P記·紀庶品》:“龍井新茶,向以谷雨前為貴,今則於清明節前,采者入貢,為頭綱?!焙髞矸褐竷炠|春茶。如清代黃遵憲《番客篇》:“飲酪揀灌頂,烹茶試頭綱?!痹诖颂幋钙斩??!褒垐F”自然也是指普洱茶。
王士禎,生于明崇禎七年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卒于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享年78歲。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謚文簡。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杰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后主盟詩壇,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于后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在此詩之前,收錄了王士禎的《滇南凱旋歌六首》,記錄康熙平定吳三桂一事的功績。平定吳三桂是在康熙二十年冬十月(公元1681年,辛酉年)。根據這一線索,基本可以判斷王士禎的《賜貢茶二首》作于1681年,并進一步說明普洱茶成為貢茶,早在公元1681年就已經開始。這一點,和前文中査慎行記載的“普洱茶”有所吻合,說明早在康熙二十年以前,普洱茶確實已經“名重于天下”了。(未完)
作者簡介:詹本林,云南昭通人,曾撰有《普洱茶流入臺灣淵源考證》《晚清狀元郎袁嘉谷的普洱茶情緣》《乾隆皇帝贈送英王喬治三世的普洱茶去了哪里》《乾隆皇帝品評普洱茶〈烹雪用前韻〉詩試注解》等文稿在《云南文史》《普洱》《普洱壺藝》(臺灣)等刊物發表。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xl446959684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