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條茶是什么茶?一種與眾不同的普洱茶樹形態!
發布時間:2025-04-08 點擊:6
藤條茶
在雙江縣勐庫鎮及沙河鄉、忙糯鄉許多村寨的老茶地里可看到一種形態奇特的茶樹,這種茶樹葉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見,岔枝上長著幾十根上百根又細又軟又長的細藤。一根根細藤的下段也裸身無葉,只有藤條尖頂長著幾個嫩芽和幾片嫩葉,整棵茶樹看上去帶有一種柳樹低垂柔軟的姿貌。雙江人將這種樹上盡是長藤,葉片很少的茶樹稱為藤條茶。藤條茶是靠人工修整培養出來的,將茶樹塑成藤條狀,是雙江清朝時期已有的養培法。
藤條茶是茶農在漫長的茶事生產中,結合茶樹的特性和周圍環境總結出來的茶樹采養方法,或者叫管養模式。茶樹的枝條就像一根根長藤,所以叫藤條茶。
藤條茶的出現
經過長時間的采摘管理才造就這種藤條狀態,是云南先民勞動智慧的結晶,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見證,成為一座活的古茶樹博物館。
在陳宗懋《中國茶業大辭典》里介紹了此種采養方式叫“留頂養標”,即:除枝條頂端新梢外,其他側枝所有芽和新葉全部采凈的手工采茶方式。能促進茶樹長高,但分枝極少,每批大部分新梢接近成熟時開采,采摘批次少,采下的新梢較為肥壯。
藤條茶采摘非常方便,枝條留最頂端不采,其他全部采摘,粗老葉子直接采下丟在茶地里當肥料,古茶樹生命力非常旺盛,芽葉綠嫩,茶農采摘起來也相當方便,一枝采完再去采摘下一枝。通過枝條頂部留葉,側部修枝,保證茶樹的頂端優勢,抑制茶樹開花結果,促進茶樹營養生長,促進茶樹發芽。這種采養方式非常適合云南的古茶樹,能延遲茶樹衰老,延長茶樹的成熟期,防止茶樹過早進入衰亡期,并提高產量。當然這樣的管養模式不僅僅是手工采摘就可以了,還要配合復雜的翻土和管理,這就需要很勤勞的茶農才行。
將茶樹枝修整培養成藤條狀,這應該是漢人們帶來的技術,它的出現,是民族遷移及融合的見證,也是云南茶葉高度商品化的產物。
在勐庫小戶賽拉祜族寨、公弄布朗族寨、冰島傣族寨,不曾見這種修養法。在這些少數民族眼里,只是把茶樹當做“懶莊稼”,千百年來形成了粗放式管理與采摘的習慣,而藤條茶這種需要辛勤付出勞動的模式很難適合他們。
而勐庫東半山漢人居多,老茶園的茶樹幾乎全是按藤條狀培育的,勐庫西半山的邦改、丙山,沙河鄉的邦木、邦協,忙糯鄉的滾崗等村寨,也有大面積的藤條茶園,這些有藤條茶的村寨都是漢人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