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貢品——普洱茶膏
發布時間:2025-04-06 點擊:14
唐代是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史稱“茶興于唐”,這期間,茶膏也做為貢品悄然出現。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進獻,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發現:第一,“茶膏”字樣正式出現;第二,外部用金絲芽裝扮,顯示貴重;第三,數量極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貢茶以多少擔計算,凸顯珍貴。茶膏在歷代都有被錄入史書。
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將這種茶膏調入皇宮做為貢品。茶膏的制作,直接遷入到清朝皇宮內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宮東廡)。并且在制作工藝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進。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得當時的藥學家趙學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將“普洱茶膏”納入其中。這是從官方的文獻中看到的第一個正式稱謂:普洱茶膏。
因為它的出產量極少造成,平民百姓極難得到;二是封建社會的皇權意識,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絕不允許在民間流通,顯示出一種至高無上的等級觀念。特別是在清朝乾隆年間以后,除了宮廷御茶房,沒有發現第二個生產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夠得到它的唯一途徑,是皇帝每年拿出極少部分賞賜身邊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賞賜的大臣也輕易不舍得飲用,把它當成高級藥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體不適時,才拿出來飲用,以達到驅病和強身之功效。這種作法實際上已經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價值,賦予更多的等級色彩,是一種權力與地位的象征。1925年,清朝皇室解體,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隨之終止。
今日有幸在榮寶齋見到一款清宮著錄的的百年老茶膏,先看包裝頗有講究,茶膏以長方形紙盒為主體,外包裝名黃色緞子,盒蓋面印有紅色正龍紋,盒內裝著小茶膏,上下疊落排列,每行由等距的筍衣為材質,加工成長方條于每層茶膏下做間隔,用于防潮,加固,再以長方形黃陵縱向做間隔,以防止茶膏相互碰撞而碎裂,茶膏最上層應附黃陵面說明書,蓋上盒蓋,將骨質別子插入扣鼻內,與說明書共同呈橫向拉力的作用,以進一步鞏固茶膏在盒內的穩定性。皇帝有時也會拿出少量的茶膏賞賜王公大臣,或外國使臣,已示恩寵,民間絕無此茶品上市。此款普洱茶膏,膏體平滑細膩,表面富有光澤,造型呈四方委角形,上表面上中心為團壽字,四角偶以蝙蝠紋裝飾,圖案布局疏密均勻,花紋規則,紋樣呈陽文,與茶膏表平面形成鮮明的凹凸感,具有獨特的美感,與清代貢品中的普洱茶膏如出一轍,而附有的原包裝盒的內材質,圖案,顏色,以及盒內留有的筍衣,也與清代貢品中的普洱貢茶膏的包裝盒也競相一致。如此可見,這些附有包裝盒的普洱茶茶膏,系為請光緒朝(1875~1908)云南進貢的茶膏,至今已有100余年。
現在我們所能喝到的普洱茶膏,一般湯色都有點混濁,呈暗紅色,并帶有大量的沉淀物和懸浮物,無通透感(大鍋熬制的茶膏絕大部分屬于這種),一品,更缺少一種厚重感,一種滑潤度,這是因為膏內含物質太少。原以為超過陳化期的茶膏,在其內在物質轉化完畢后,伴隨所含結晶水的變質,茶膏的品質會呈下降的趨勢,膏體也會產生風化戓霉變。卻未曾想到此款百年老茶膏經過歲月的洗禮,膏體表面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有所碳化,膏體表面泛出一層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產時間,而且白霜愈重,證明陳化時間愈長。此款茶膏表面就有一層厚厚的白霜,由此可見年份真的已經很久遠,接著我們很隆重的品了一下此款茶膏,我們放了2-3克的量,發現湯色通透,呈寶石紅,證明茶膏內含雜質極少,萃取的環節比較嚴謹,品質較好,此茶膏的醇厚度極強(內含物質多)、且滑感甚佳(果膠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藥香(沉香)。入口即化、生津極快,口感上仍具有生茶的霸氣,還很有性格,耐泡度也很高,回甘持久。
此藏家活著時就非常酷愛普洱茶,代代相傳,一直保存至今,是款難能可貴的普洱茶膏珍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