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古茶山旅游 生態環境保護要先行
發布時間:2025-04-04 點擊:7
依托古茶山資源,打造普洱茶高端產品,開發古茶山旅游,擴大西雙版納普洱茶的市場影響力,是一個提升茶產業的有效之舉。筆者認為:古茶山旅游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古茶園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生態結構?古茶園在西雙版納是一種“混林”茶園樣式,即茶樹與多種樹木種在一起,讓茶樹與多種植物共生。這種古茶園生態模式,適合茶樹喜溫、喜蔭、喜濕的特點和對光、熱、水、土的需求,是一種古老的生態農藝。在古老茶園中,高大的闊葉林木,庇護茶樹不受紫外線強光的直射,太陽光通過枝葉穿透形成散射光,為茶樹提供了適宜的光、熱能量;樹木避風遮陽的作用,減少了水分蒸發,保持了茶園的相對濕度,為茶樹生長提供了水分的需求保障;樹木的枯枝落葉和動物的糞便形成腐植層,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茶樹生長不斷提供了充足的肥源。茶樹與多種植物、動物、微生物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生物多樣性,減少或抑制病蟲害發生,構成了光、熱、水、土要素最佳配置的生態系統。古茶樹在長期的森林環境中形成了固有的生物學特性和品質特征,這是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所起的作用。
2004年,州委、州政府部署對全州古茶山、古茶樹資源進行了普查,基本掌握了古茶山、古茶園生態環境現狀。從整體上看,古茶山、古茶園生態環境與原生生態環境相比呈退化趨勢;從局部看,也有保持比較完整的原生生態環境的古老茶園,但為數不多。大多數的古茶山、古茶園周邊的森林減少,茶園內的其他樹木因砍伐或枯死導致稀少或成為單一的純茶園,已失去生物多樣性。植物、動物、微生物種群和數量減少,病蟲害嚴重。土壤裸露,缺水缺肥,原生的自求平衡的生態系統已不復存在。
我們弄清了古茶園生態結構后,就要有針性地開展古茶園生態環境保護。當下,我們要恢復或重建古老茶園生態環境。古茶園生態系統一旦遇到破壞,就很難恢復。現階段只能按照生態學原理,模擬一種群落結構與功能相對穩定,物質與能量的輸入與輸出接近平衡的生態模式去規劃和恢復重建。
一是要加大古茶山、古茶園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以保護森林為前提,劃定古茶山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制定頒布相應的規章,使古茶山周邊的植被不再受到破壞,營造生態防護屏障。
二是要重建古茶園生態系統,確保古茶樹資源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在古茶山核心區,保護古茶園內樹木不再受砍伐。茶樹稀少的古茶園,就地采種直播或育苗補植茶樹,增加單位面積的茶樹植株。在古茶園核心區周邊,按照古茶園模式建設茶樹林,培植未來的“古茶樹”。在生態環境退化嚴重的古茶園內,根據生物多樣性的原則,選擇植根深、枝葉透光性強、與茶樹爭搶水肥少、無共同病蟲害的植物進行補植。禁止打獵和放牧,有利于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對古茶樹實行合理采摘。種養結合,逐步恢復古茶園生態環境,營造“森林茶園,茶園生態”的旅游景觀。
三是要防止生物入侵和人為污染。清除茶樹寄生植物,特別是俗稱“無根藤”的植物對茶樹的危害。控制旅游人數,防止“人滿為患”。停車場、游客食宿休息所不宜靠近古茶園核心區,更不能建在古茶園核心區,以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和游客遺棄的垃圾對古茶山生態環境的污染。
總之,保護古茶山生態環境,恢復古茶園生態系統,讓古茶樹重新回森林懷抱,延長古茶樹的壽命,是古茶山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