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新茶幾月上市
發布時間:2025-03-30 點擊:22
大紅袍茶,一種品質非常高的茶葉,民間贊嘆武夷巖茶為“萬物之甘露,神奇之藥物”。這就是在表明大紅袍不僅僅只是一種茶葉,也是一種具有保健作用的飲品。那大紅袍新茶幾月上市大家知道嗎?相關的介紹如下!
大紅袍新茶幾月上市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采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采制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制成。
大紅袍的產地環境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巖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
大紅袍名稱的來歷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后,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后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狀元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
狀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后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讀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采制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
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大紅袍的制茶工藝
1、采摘
大紅袍的采摘與一般紅綠茶不同,其鮮葉采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交成熟(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一致。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低、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
而且應盡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帶露水采;不同品種、不同巖別、山陽山陰及干濕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2、初制
大紅袍的制作工藝結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工藝,是工序最多、技術要求最高、最復雜的茶類。其制法極為精細,基本制作工藝包括:萎凋→攤晾→搖青→做青→殺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3、萎凋
萎凋是鮮葉喪失水分的過程。其標準為新梢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葉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約為10%~15%。此過程對大紅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關系極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
4、做青
做青時要以特有的手勢搖青。將水篩中的涼青葉不斷滾動回旋和上下翻動,通過葉緣碰撞、摩擦、擠壓而引起葉緣組織損傷,促進葉內含物質氧化與轉化。
搖后靜置,使梗葉中水分重新均勻分布,然后再搖,搖后再靜置,如此重復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質特征。搖青次數和時間,視青葉的變化(香型與葉色)而定,俗稱“看青做青”。
5、殺青
殺青是結束做青工序的標志,是固定毛茶品質和做青質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溫破壞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葉的繼續氧化,同時使做青葉失去部分水分呈熱軟態,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礎條件。
6、揉捻
殺青葉需快速盛進揉捻機乘熱揉捻,以便達到最佳效果;裝茶量需達揉捻機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滿桶;揉捻過程掌握先輕壓1~2次,即采用輕-重-輕,以利桶內茶葉的自動翻拌和整形。
7、走水焙
巖茶“走水焙”在一個密閉的焙間中用培籠進行。在各個不同溫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
使復揉葉經歷高、低、高不同溫度的烘焙,達六七成干下焙。整個過程10多分鐘。速度快、工作緊張,故又稱“掄水焙”。
8、簸扇、涼索與揀剮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攤涼5-6h,以增進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澤沙黃而浦潤。再經揀剔去除梗與茶樸,即可復培。
9、燉火與趁熱裝箱
揀剔后的茶條先以90~100℃的培溫復焙1-2h,再改用70~90℃低溫“文火慢燉”。這是武夷巖茶特有的過程、對增進湯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氣熟化等有很好效果。
10、精制
大紅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揀→分篩→復揀→風選→初焙→勻堆→揀雜裝箱。
綜上所述,大紅袍產于福建武夷山,屬武夷巖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品質優異,上市時間主要是在三月份左右,當然的,具體的上市時間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