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屬于什么茶?
發布時間:2025-03-28 點擊:20
洞庭碧螺春屬于什么茶?洞庭碧螺春是我國的傳統名茶之一,是綠茶類的杰出品種,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發現于1000多年前,歷史悠久。在唐朝時期,碧螺春就作為貢茶進貢給皇帝,是當時權貴們的專屬飲料之一。碧螺春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主要產自哪里?
碧螺春,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準,獲得原產地域標志產品保護。
西山鎮(今金庭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都種茶。重點茶區在秉場、石公堂里、東村、衙甪里、東河、縹緲村一帶,其余東蔡、林屋、庭山、蔣東、元山各村也有分布。茶園面積965公頃。東山鎮全境十二個行政村中,茶區主要分布在山區的莫厘、碧螺、雙灣、楊灣、陸巷五個村。
如果買賣碧螺春,目前蘇州的茶葉市場主要有:a:吳中區南環西路25號/蘇州茶葉批發市場;b:人民路/團結橋茶葉批發市場、c:新市路/東大街茶葉批發一條街;d:吳中蘇蠡路與澄湖西路交界/蘇州港龍國際茶葉城。
此外,還可以直接到茶農家,以上產區均有產茶,不過得有足夠經驗,否者估計要交一些學費,哈哈你懂的。
洞庭碧螺春的品質特征
高級的碧螺春一斤要6~7萬個芽頭,尤其珍貴。高級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產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后杯中白云翻滾,清香襲入,是中國的名茶。
碧螺春的最大香味特征是獨具天然茶香果味,而這種茶果香的形成,跟碧螺春獨特的種植管理分不開。
其最獨特的特色就是茶、果穿插種植,其茶園茶中有果樹,果樹林中有茶樹。一般與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紅、泉城綠、等果木交錯種植。
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茶樹、果樹相間種植,令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質優異。其成品茶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后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于早春。
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隱翠;泡成茶后,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后有回甜之感。人們贊道:“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洞庭碧螺獨特的花果香,主要是因為它生長在果園之中,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養。其他碧螺春是沒有清香和果香的,只有沃土氣和青葉氣。
上等碧螺春
上等的碧螺春銀白隱翠,條索細長,卷曲成螺,身披白毫,沖泡后湯色碧綠清澈,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回甘持久。偽劣的碧螺春則顏色發黑,披綠毫,暗淡無光,沖泡后無香味,湯色黃暗如同隔夜陳茶。
干茶:外形秀氣,銀綠隱翠,明前嫩芽炒制,色如碧玉,綠潤有光澤,茶條干凈完整,勻稱整齊,卷曲似螺,每一粒茶都帶著春天的天然氣息,款款而來;
內質:醇滑爽口,回甘明顯,碧螺春花果香,在綠茶中最為特別,尤其特級的香味細嫩高長,滋味清鮮甘醇,體現出幽幽江南妙韻;
葉底:茸毛清淡,芽葉細嫩,明前早春碧螺春,如用手工制作者,牙尖栩栩如生,茶湯潤唇滑口。
碧螺春等級區分:
國家標準對洞庭碧螺春茶按產品質量分為特一級、特二級、一級、二級、三級五個等級,其中特一級、特二級最為名貴。
特一級:
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批毫,銀綠隱翠,色澤鮮潤,香氣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鮮爽,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勻多芽,在鮮葉挑揀上從碧螺春茶一芽一葉(俗稱一棋一xxx芽似xxx葉如旗)炒制,改為單芽。
特二級:
條索纖細,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葉底嫩勻多芽.特二級茶是碧螺春中的上品。
一級:
條索尚纖細,卷曲成螺,白毫批覆,勻整,嫩爽清香,滋味鮮醇爽口,湯色綠而明亮、,葉底細嫩,綠,明亮.是挑揀一芽一 葉而炒制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
二級:
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
三級:
條索纖細,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是辦公室及居家日常用茶的首選。
特級:
炒青價格低,產期大約四月既雨前茶,此茶口味較早春的茶葉稍濃,耐泡。
一級炒青茶:外形尚成螺,色澤深綠。尚整,稍有青殼碎片,滋味尚純正,湯色黃綠,葉底尚嫩欠勻,稍有青張,綠稍深。
碧螺春茶的簡單品鑒方法【新手必看】
看外觀色澤:
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自然,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鮮艷,發綠、有明顯著色感。
看茶湯色澤:
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后,沒有加色素的湯色看上去比較清澈柔和、青黃明亮,加色素茶湯的看上去顏色比較鮮艷,明顯發綠。
貢茶碧螺春的歷史傳奇
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后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地制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制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后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于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的采摘制作
碧螺春主要工序為采摘、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炒制。
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后采摘,谷雨前后結束,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凈。其中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名貴。
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牙為白毫卷曲形,葉為卷曲青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假的蘇州碧螺春葉片肥大,梗多,沒有花果的清香味,芽葉長度不齊,呈黃色。
采回的芽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于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采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于早春。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隱翠;泡成茶后,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后有回甜的感覺。人們稱贊此茶:“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碧螺春的功效:
碧螺春是綠茶代表產品之一,根據中國中醫學及現代藥理學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為: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肝、脾、肺、腎、五經。茶苦能瀉下、祛燥濕、降火;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表。茶葉含有大量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化合物。如:兒茶素、維生素c、a、咖啡堿、黃烷醇、茶多酚等。
碧螺春功效茶葉成分對人體的生理、藥理功效是多種多樣的,碧螺春在提神、利尿、強心解痙、抗動脈硬化、抗菌消炎、防齲齒、減肥美容、抗癌癥、緩解腳氣等功效顯著,實為不可多得之養生保健佳品,也難怪碧螺春能夠經久不衰,成為茶葉的翹楚,實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