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生物學特征:新梢的形成和生長
發布時間:2025-03-19 點擊:22
新梢是由營養芽生長發育而成的,當新梢增粗成熟后即為茶樹枝條。
營養芽發生于葉腋中,頂端形成層首先分化、膨大而形成一個突起,初呈圓丘狀,產生腋芽原基,同時形成初生維管組織。隨著細胞分化,頂端不斷膨大長出葉原基,直到新梢發育完全。當營養芽內部分化完善,而外界環境條件又適宜生長時,芽就開始生長活動。它在一年內生育的過程為:
枝條上越冬芽的分化、膨大→鱗片展→魚葉展→真葉展→形成駐芽。
茶樹芽葉的生長過程(圖略)
1.茶芽初展 2.一芽二葉 3.一芽四葉 4.有駐芽的新梢
茶樹枝條上的越冬營養芽有各種形態,如有的芽是在母葉的葉腋中,有的芽是著生在母葉脫落的光桿上,也有的是與花芽混合著生。這種形態的差異,將會直接導致翌年春梢的展葉數目和新梢生長強弱的不同。例如:有母葉的營養芽,新芽生長時可不斷得到母葉的光合產物的供給,因此除了越冬期芽內已有良好分化之外,在生長期仍可繼續分化,增加葉片數目,新梢生長粗壯。而缺少母葉的“光桿芽”,由于營養不足,在新梢生長過程中,除了越冬期所分化的幼葉數外,生長錐已無力繼續分化新的葉原基,新梢生長瘦小。帶有花芽的營養芽,由于營養消耗分散,新梢的展葉數和生長量既少又弱。
茶樹新梢生長動態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莖的伸長、加粗和葉片數量與葉面積的增加,且幾科是同時進行的。新梢上不同葉位節間的生長,一般表現為基部較短,中部較長,而上部節間越近頂端就愈短。在同一新梢上不同部位的葉片大小分布,也以中間部位的最大,兩端葉片則按一定的生理梯度下降。在年生育周期中,一般春梢生長速度較快,生長量較大;夏、秋梢生長次之。
采摘條件下新梢生長進程(圖略)
第四次生長 第三次生長 第二次生長 第一次生長
茶樹新梢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還具有以下兩個特性:一是營養芽具有生長階段性,即分為隱蔽生長階段和顯性活動階段。前者芽體外形膨大,而體內正在進行葉原基和腋芽原基的分化;后者可見到芽的萌動、鱗片展開、魚葉展開、真葉展開直到休止。冬季由于溫度等氣候條件的影響,迫使茶芽休眠,此為營養芽的非活動期。二是新梢生長具有輪性生長周期。我國大部分四季分明的茶區,在自然條件下,新梢一年的生長和休止,是有季節性的。通常可分為三次,即越冬芽的萌發進行第一次生長(春梢)→休止→第二次生長(夏梢)→休止→第三次生長(秋梢)……→冬季休眠。但從每一個芽觀察,一年生長與休止的次數懸殊較大,有的頂芽一年只生長1~2次,多的卻生長6~7次;有的腋芽未發,有的卻生長數次。在正常人工采摘條件,新梢的輪性生長時間縮短,而輪次明顯增加,一年中可發5~6輪,使年生長周期可延長近一個月。在我國華南茶區,新梢仍具有輪性生長特征,但由于終年氣溫較高,茶樹新梢全年均可陸續萌發生長,僅因雨水分布不勻,新梢生育有快慢之分,卻沒有明顯的休眠期。因此新梢輪次多少,因生態條件、品種、采摘而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