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傳世紫砂名壺
發布時間:2025-03-18 點擊:36
鑒別紫砂要熟悉紫砂的歷史,了解各個時期紫砂的制作工藝,燒成工藝以及泥料的變化情況,熟悉名家的藝術風格,他們的款字格式和印章模式,否則就談不上識別真偽了。
關于金沙寺僧及供春等早期作家的制作工藝和燒成工藝,文獻記載:“淘細土摶壞,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奏”,泥料是“以粗砂制之”,壞件是“附陶穴燒成”。以1966年南京吳徑墓出土的圓形提梁壺來對照,這些記載是可靠的。吳徑墓葬于嘉靖十三年,即1533年,比供春的創作活動稍晚些,這件提梁壺砂質較粗,頗近細缸砂胎,并粘有缸釉痕跡,說明當時燒造紫砂,不僅沒有專門的窯,也沒有先裝入匣缽再進窯膛,而是放置在窯內與缸等一起過火的,在上千度的高溫下,缸上的釉料就漫射到紫砂器上去了。要到李茂林時代,才開始采用將紫砂壞件“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的方法。
泥料方面,由于各個歷史時期取用的礦源位置和礦藏深度不同,它們的化學組成情況也不完全相同。本世紀中期以前,紫砂泥由陶工分散各自加工,配制取用,各有心法,自然存在差別。這種差別主要表現在成品的肌理效果上,許次紓在《茶疏》中說,時大彬的作品,多以粗砂居多。今見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人的傳器,用調砂制泥居多。這種調砂泥,就是在精細堅實的深紫泥中,混入少量的黃色砂泥,作品經過使用摩挲,增加手澤以后,或呈鋼砂閃耀,或呈梨皮狀,這種配料方法,后來陶工在制作較高檔作品時,每有仿效。
有些作家利用當時的礦源,配合到一種理想的泥料,用習慣了,也不大想改變,像邵大亨與黃玉麟,一生幾乎只用一兩種泥料,邵大亨的作品,多用天青泥居多。
茶壺的款式也可作為鑒定的某種依據。某一作家創作了一種新的樣式,只有后輩才能仿造,早于他的作家是不會做的。如以松竹梅為題材的作品,在明代幾乎沒有,魚化龍壺是邵大亨首創,大亨以前的作家就不可能有這種式樣的作品。另外,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擅長或習慣的款式,黃玉麟中年以后,差不多只制仿古、掇球、漢扁三種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