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農殘事件逼迫茶產業出連環拳
發布時間:2025-03-15 點擊:15
歐盟、綠色和平組織等相繼曝出我國茶葉“涉毒”,致使我國的茶葉出口以及在國內的銷售遭遇市場信心危機。如何挽回原有的市場?茶產業近來動作頻頻,既有茶商主動申請“歐盟檢測”,也有地方性法規的出臺與實施。
今年6月1日起,全國第一個關于茶產業發展的地方立法項目——《福建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正式開始施行。這一法規內容涉及茶產業發展規劃、實行茶葉質量可追溯制度、規范使用茶葉肥料和農藥、開展茶葉名優產品評定等多個方面。其中,法規明令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違反規定的,將被警告或罰款。
今年以來,“涉毒”報告頻出,同時也逼得茶商開始主動尋求品質認證。在今年福建安溪鐵觀音春茶上市期間,部分茶商正試圖給高端茶貼上“歐盟檢測”的標簽,以此挽回消費信心。
有知情人士指出,茶商打“歐盟檢測”牌,其實是下了“血本”。相比國內檢測標準,歐盟的檢測標準項目更多,要求更為嚴格。歐盟一項指標的檢測費用平均為600元,一些貴的甚至高達一兩千元。如果全部檢測下來,費用高達數百萬元,這比按照國內檢測標準檢測貴上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