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茶的故事 乾隆皇帝無茶不歡
發布時間:2025-03-16 點擊:25
作為中國人,喝茶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愛喝茶的朋友敢說自己對茶葉的歷史不感興趣嗎,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更是我們中國國飲,自古以來,中國對茶就是有一種情懷,早在乾隆喝茶的時候就已經有一段故事,下面就簡單的介紹下乾隆與茶的故事吧~
乾隆與茶的故事
江南出名茶,西湖的龍井,洞庭的碧螺春,有口皆碑。乾隆六下江南,自然是為了巡視督導,為了游山玩水,乃至為了“尋尋爺老子,看看俏妹子”,但不乏也有嘗嘗江南名茶的意思。乾隆私巡杭州時,曾在獅峰山茶園搖頭晃腦,一杯接一杯地啜飲“色香味形四絕”的當地龍井。喝過之后,余興未盡,又揮毫題詩,中有“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之句,足見乾隆品茗功底不凡,堪稱行家。當時茶農為感恩這位皇帝知音體己,就把乾隆“垂青”過的十八棵茶樹圍作“御茶園”,以志紀念。這些茶樹至今猶在,清明前后,枝盛葉茂,茶香草飄逸。乾隆在太湖邊品嘗了一種叫“嚇煞人香”的綠茶后,對其沖泡出來的綠湯澄汁,“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大加贊賞,只是稍嫌其名粗俗,不中聽。遂據茶葉外形狀螺,改稱為“碧螺春”。從此碧螺春,名聞天下。
碧螺春的脫俗揚名,當與乾隆皇帝的一解頤一蹙眉大有關聯。“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后來跟“龍井茶葉虎跑水”并稱為茶水雙絕。對于這樣的絕品,作逍遙游的乾隆自然不會等閑視之。這位大清皇帝到了四川,又是嘗,又是評,硬是把個蒙山山茶喝得有聲有色。到了福建,又慢條斯理地酌起青茶極品鐵觀音……乾隆一路游江南,一路呷香,既大飽了眼福,又大飽了口福。作為風流君王,乾隆真會“好享受”。
乾隆不但品茶,還別出心裁地評水。茶圣陸羽在他的專著《茶經》中曾把煮茶用水分為二十等,其中無錫惠泉名列第二。乾隆則用銀斗測水,把天下奇水一一注入量斗,以輕者為佳,重者為次,居然輕而易舉地評定了名爾座次,并賜北京玉泉為“天下第一泉”、鎮江的冷泉為“天下第二泉”,無錫的惠泉為天下第三泉。好此“輕重測定法”,真叫前人后人一時驚嘆莫名!乾隆嗜茶如命,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85歲高齡時,乾隆作引退讓位之舉,有大臣叩頭面呈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聽后,哈哈大笑,這位皇帝老兒一邊捋著銀須,一邊不無幽默的說:“君不可一日無茶啊!”乾隆真有意思!
乾隆皇帝和茶的故事(二)
乾隆帝有一首《荷露煮茗》詩云﹕“平湖幾里風香荷,荷花葉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莊韻事真無?”詩前還有一段小序道﹕“水以輕為貴,嘗制銀斗,玉泉水重一兩,唯塞上伊遜水尚可相埒(相等之義),……輕于玉泉者唯雪水及荷露。” 雪水據說比玉泉水每斗還輕叁厘,但雪水不常有,又非地下所出,所以不是“入品”之水。于是乾隆帝除了玉泉水之外,又常在夏秋之際選取荷露以作烹茶之水。
《荷露煮茗》寫于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的行宮,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建筑精巧,規模宏大。乾隆帝每年五月至九十月間,都要來此避暑,處理政務。而此時正是山莊蓮荷茂盛的時候,乾隆帝嬪妃相從,坐于“煙波致爽”,行于“云山勝地”,賞荷風蓮香,品荷露清茗,何等愜意,何等韻事!只苦了仆役們,捧著瓶罍,為他一滴一滴汲取荷葉上的露珠。此茶頗韻,此事極奢﹗
乾隆帝聰慧過人,常能由此及彼,其以茶治國更是一奇。據說當年雍正帝因病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即位。剛上位就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就是朝野上下都在議論康熙帝晚年施政失于過寬,包庇了一批過去有功的元老巨貪,而雍正帝施政失過嚴,大開殺戒,使得朝臣們人人自危。為了處理這件輿論危機,乾隆帝特意把朝臣們召集到當時中堂大臣張廷玉家中品茶。他先是親自動手泡茶分賜給眾臣,而后悠然自得地“手把茗盞論寬嚴”。
乾隆帝以茶道主中和之理告誡在場的親信大臣:“治國如沏茶,要取中庸之道,太寬太猛都不宜。”他說“于今形勢而言,要想政通人和,創極盛之世,必須以寬糾猛。這和皇阿瑪以猛糾寬的道理一樣,都是剛柔并用,陰陽相濟,因時因地制宜。朕以皇祖之法為法,皇父之心為心,縱有小人造作非議也在所不惜”。一場君臣品茗會,乾隆借茶道之理,把他治國的大政方針講了個透透徹徹。當然,這場輿論危機就在這個茶話會中給解決啦。
乾隆嗜茶成癖,退位后就在北海鏡清齋內專設了“焙茶塢”,在那里悠然品茶。乾隆皇帝,當政六十年,終年八十八歲,一位不折不扣的喝茶品茶賞茶愛茶的皇帝。民間流傳著很多關于乾隆與茶的故事,涉及到種茶、飲茶、取水、茶名、茶詩等等與茶相關的方方面面。
綜上,乾隆皇帝對茶有著很深的情懷,對茶真的是無茶不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