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茶成語 立馬高大上
發布時間:2025-03-15 點擊:23
以茶代酒、家常茶飯、端茶送客等等。這些關于茶的成語在生活中頻繁被使用。看似只有四個字,可背后卻是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
人走茶涼
常用指數★☆☆☆☆
人走茶涼寓意為當你離開原來地方,你在那個地方的關系也就隨即淡化了。比喻世態炎涼,人情淡漠。
“人走茶涼”出自京劇《沙家浜》:“時過滄桑,人走茶涼,望月思鄉已是昨日過往;物是人非,唯有淚千行”,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自創的語言,為阿慶嫂的唱腔寫的詞。
常用于感慨,像物是人非,人走茶涼,才走沒多久,很多東西都變了。
三茶六禮
常用指數★☆☆☆☆
三茶六禮猶言明媒正娶。舊指正式婚姻。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夫妻同房為合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說到這個就氣。小編朋友結婚,他跑過來跟我講舊時習俗有三茶六禮,你幫我搞三杯茶,普洱、鐵觀音、龍井什么鬼都可以。來人啊,上小編的六瓣精鋼蓮花劍!
家常茶飯
常用指數★☆☆☆☆
家常茶飯指家庭中的日常飲食。多用以喻極為平常的事情。
宋·朱熹《答高應朝書》:“若一向只如此說,而不孝以日用平常意思,涵養玩索功夫,即恐學者將此家常茶飯,做個怪異特底事看了。”
郭沫若的《奴隸制時代·漢代政權嚴重打擊奴隸主》有一句話是“這樣調戲民間少女,侮辱兄弟民族,想來更會是家常茶飯了。”
端茶送客
常用指數★★☆☆☆
端茶送客送客人時,端茶以表示尊敬
我國古代有一種“端茶送客”的慣例。來客相見,仆役獻茶,主人認為事情談完了,便端起茶杯請客用茶。來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來送客,客人也自覺告辭。
現在較少用端茶送客,卻常使用“端茶送客”的方式。像當你不斷地抬腕看表和抬頭看鐘時,客人就會意識到,他的談話應當盡快結束了。
茶余飯后
常用指數★★☆☆☆
茶余飯后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茶余飯后”出自元·關漢卿《斗鵪鶉·女校尉》曲:“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常用于空閑的時候。茶余飯后,我都會去散散步。
粗茶淡飯
常用指數★★★☆☆
粗茶淡飯 粗:粗糙、簡單;淡飯:古時鹽比較匱乏,窮苦人家買不起,因此只能無鹽下菜,稱為淡飯。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樸。
出于宋·黃庭堅《四休導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常用于家里來客人,表示客套。例如,都是粗茶淡飯,將就著吃。
茶飯不思
常用指數★★★☆☆
茶飯不思指的是沒有心思喝茶吃飯。形容心情焦慮不安。指一個人丟了很重要的東西,連吃飯喝茶的時間都沒有了。或思考一件重要的事情,茶點和飯都吃不下。
常用于有煩惱等場景。例如,:自從孩子丟了后,他們一家人真是茶飯不思,夜不能寐。
以茶代酒
常用指數★★★★★
以茶代酒指在飯桌上,不想喝酒而又難卻盛情,就用茶來代替酒。這是不勝酒力者而所行的禮節。
簡單描述《三國志》記載。吳國君主孫皓嗜酒,他的酒宴喝酒有個規矩:每個人以7升為限,無論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其中有位大臣名為韋曜,這個人是孫皓父親的老師,卻酒量不太好。于是孫皓在酒宴上偷偷使出“以茶代酒”這招照顧韋曜。后來這個“以茶代酒”的典故被沿用至今。
常見于酒桌,不能喝酒或者喝不下酒,就以茶代酒敬主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