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的“七年之癢”與轉型:分水嶺上的益陽茶業
發布時間:2025-03-13 點擊:27
改革開放以來,益陽茶業經受著市場經濟的洪流巨浸,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派滿園春色,到本世紀初,已是百花零落,滿目瘡痍。大量茶園荒毀,面積劇減;茶葉生產蕭條,企業倒閉,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流失。2006年發起的“茶業復興運動”,扶起的是一個多病而羸弱的身軀。雖然一路狂奔,跑出了驚人的紀錄,但病灶沒有消失,后續難以為繼。經過聚光燈的照映,產業輝煌下的陰影顯得如此之大。
毛茶價格成為“地上懸河”,阻礙資本進入和龍頭做大
今年春季,安化縣內高檔明前茶的鮮葉收購價格居高不下,每斤達60至70元。做一斤干茶需要4斤出頭的鮮葉,原料一項的成本就在240元左右,遠遠高于周邊地區。清明過后,安化云臺山7元一斤收購的鮮葉,在相距不遠的常德西安鎮同等級的價格是2元。“安化黑茶”品牌效應為茶葉和茶農帶來利好的同時,也成就了縣內原料價格的“高水位”。2012年,安化縣內黑毛茶的均價達到每斤3.80元,從鄰省進入湖南和益陽的黑毛茶均價為每斤1元多。安化縣內三級黑毛茶價格約每斤15元,而鄰近的桃源等地,二級黑毛茶價格每斤是6至8元。外地12元的原料可以做天尖,安化原料則達到40元。
安化原茶價格的居高,有其合理之處,更有必須擠干的水份。安化黑茶是益陽區域內特有的地理標志產品,在國家質檢總局核定產品保護的產區范圍,安化縣22有個鄉鎮,桃江縣有6個鄉鎮,赫山區有3個鄉鎮,資陽區有1個鄉鎮。這意味著,只有從這32個鄉鎮出產的原料,經加工后形成的產品才是正宗的“安化黑茶”。從歷史和自然條件來看,安化原料的黑茶品質又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有“道地茶”和“外路茶”之分。另一方面,全市擁有qs認證、授權使用“安化黑茶”地理標志產品商標的茶葉加工企業有70余家,未被授權生產加工黑茶的企業和作坊也有70多家,形成了對原料的競爭局面。1982年安化縣茶園占地面積超過26萬畝,按標準折算合15萬畝以上,是全國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最大的縣之一。受市場變化的影響,2005年以前棄茶改種林木和經濟作物的現象比較普遍,全縣茶園面積一度縮水至10萬畝左右。雖經近幾年大力發展,茶園面積以每年1至2萬畝的速度增長,但老化低產茶園和新苗未成園面積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原料供不應求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緩解。而另一方面,過高的毛茶價格讓企業難以承受。去年以來,安化境內的黑毛茶生產廠家不乏有價值百萬的黑毛茶因成本過高而無法脫手者。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安化山區一個從事采茶和其他臨時性茶業勞動的人員,如今平均一天的工價達到150元左右,給勞動力密集型的黑茶行業帶來了巨大壓力。
缺乏大面積的現代化高產茶葉基地,勞動力成本的水漲船高,茶葉加工全行業贏利下更高的期望值,給外來市場資本的進入設下了難以邁入的門檻。盡管國內一些知名的上市集團和財團看好安化黑茶的產業前景,也進入益陽和安化作過深入的調研和考察,但真正大手筆投入的并不多。中糧集團、隆平高科等少數大公司雖已進駐安化,但無論投入和規模,還不足以對產業發展產生全局性影響。2012年,全市范圍內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黑茶企業約為10家,最大的是華萊科技,去年銷售超過5億元。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白沙溪茶廠,去年銷售3.1億元。其次是全國馳品商標“湘益”的擁有者益陽茶廠有限公司,為1.5億元。安化怡清源公司也超過了1個億。但安化黑茶產業10億級的企業至今仍付之闕如,不足與國內茶葉巨頭一較高下,龍頭的市場影響力和產業帶動力也不足以形成理想的效應。
黑茶價格企高、市場規范乏力和區域布局不均衡,影響可持續發展
從2006年到2013年,安化黑茶銷售價格持續高漲,幾乎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遞增。安化云臺山一家茶葉生產企業,2010年出產的一支千兩茶出廠價為1280元,2011年升至1980元,2012年又加了1000元,達到每支2980元。越來越多的炒家、藏家和從業者抱著淘金的心態,意圖從安化黑茶的“牛市”中分得一杯羹,市場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現象難以杜絕,黑茶產品質量追蹤體系難以建立,黑茶價格規范難以到位。一支千兩茶可以鋸成38到40個重1斤半的茶餅,加一紙包裝,放入盒中,售價動輒超過200元。市面上魚龍混雜,中心城區同一款黑茶產品,在不同店面的標價可能相差50%以上。
2012年,全市骨干茶葉企業投入基礎設施、設備改造和茶園基地建設的總投資約3億元。白沙溪茶廠、益陽茶廠等品牌企業相繼建立了清潔化、標準化的黑茶生產線。規模企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制茶工藝進一步創新,口感好又暢銷的新產品越來越多。但“三無”企業和小作坊按下葫蘆浮起瓢,無以禁絕,許多低劣和飲用價值不高的產品混入市場,誤導消費者,損害了安化黑茶的市場聲譽。在黑茶產業發展的滾滾洪流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欲不使劣幣驅逐良幣,建立具有強大擇優汰劣功能的市場秩序,勢在必然。
益陽黑茶產業發展到今天,唯安化一枝獨大,其中固有物利,但更賴于人工。同為茶葉主產區,去年桃江縣的茶葉綜合產值為5.6億元,僅安化的十分之一強。赫山區比桃江略低,綜合產值估計在4億元左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益陽茶產業的發展總體上超越了當初設定的目標,但結構上卻出乎預期,未能最大面積地惠及茶農。桃江是從山區向湖區過渡的丘陵地帶,客觀條件更有利于發展規模化、集約型的茶葉企業,且重要產茶鄉鎮馬跡塘、大栗港、鸕鶿渡、灰山港等地的土壤條件和茶葉品質,與安化小淹、江南基本相同,能夠生產品質優良的黑茶。“安化黑茶”在更廣大的含義上是益陽的市域性品牌,其他區縣在發展茶產業中的自我拘囿,錯失了一個產業奮興的黃金季節。1980年,桃江縣茶園總面積有15萬畝。進入盛產期的1984年,全縣茶產量達到7785噸,較同時期安化年最高產值8800噸相差未幾,列當年全國8個10萬擔以上產茶縣第四位。上世紀70年代末,赫山區茶園面積高峰時期達到10萬畝,排全國產茶縣第18位。目前,桃江仍有茶園面積6萬多畝,赫山仍有茶園面積3.4萬畝,把產業規模做大的基地依然存在。今年,桃江縣規劃茶產業發展新的藍圖,初步設想到2018年,茶園面積發展到1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20億元,有關規劃正在陸續出臺。益陽茶產業發展到今天,正是“東邊日出西邊雨”,要等全晴尚有時。
從益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茶產業雖然在規模和體量上不足以稱雄,但其從業者之眾、產業鏈之長、后續空間之大,不能不令人矚目。七年時間,不長也不短,30萬人麇集于麾下,依其生存,賴其致富,已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數字。更何況,作為非資源消耗型的綠色生態產業,能夠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推進富民強市。將其做大做強,符合所有人的意愿,最無異議,也最容易形成共識和聚集動力。分析這一產業發展到今天的得失,從產業特點出發更好規劃未來的線路,以糾偏正誤,校準航向,應有益于當前。
新舊解構:在收藏和適飲中求平衡
茶葉市場如同六月的天氣,方才艷陽高照,轉眼傾盆大雨。安化俗語云:茶葉兩頭尖,三年兩年發回癲。市場不確定性的風險時刻存在。應該說,這些年來安化黑茶價格持續走高,已是跌破了滿地眼鏡的奇跡。創造這一奇跡的背后,有一個重大因素在支撐:那就是黑茶存放時間越長,品質越好,價值越高的理論在發生作用。對此,業內是沒有疑義的。但問題也由此產生:進入最終購買者手中的黑茶,大部分沒有被消費,而是作為投資產品囤起來。毫無疑問,這種囤集勢必在產業循環的通道上形成某種形式的淤塞,最終對市場流通產生不利的影響。
安化黑茶是后發酵茶,要求原料有一定的成熟度。在高溫濕熱的生化過程中,茶葉原料的青草氣消除了,但茶葉的醇香和甘爽的口感也會跟著一同消失。而我們知道,發酵是形成黑茶獨特品質最關鍵的工藝,也是黑茶獨特飲用功能的基礎。不必諱言,新生產的黑茶無論香氣、滋味和湯色,與做工精良、等級較高的綠茶、紅茶和烏龍茶相比,都遜色。安化黑茶是越老越俏的茶,存放三十年、四十年的黑茶,品茶者會驚為天人。然而,企業賣的都是當年生產的產品,沒有一家公司會等二三十年甚至更久再出售自己的產品。市場上常有的一個說法是“喝老茶,存新茶”,算是一個解決之道。但老茶不見得人人有喝,對于新入茶市的消費者,會構成先天的不公平。安化黑茶要在收藏和適用中求得平衡,持續發展之路才能走得更順利。
市場定位:把上帝的還給上帝
一個產業要穩定發展,市場定位很重要。安化黑茶是適合大眾消費的產品,還是要走大眾消費之路。特別是內銷市場,要走以中檔產品為主打的路子。安化黑茶原料本身成熟度較高,加工過程也不需要投入其他特別高的成本,把大眾黑茶的價格回歸到價值規律的軌道上,有利于產業的長遠發展。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安化黑茶銷售市場可以分為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傳統市場是指新疆、青海、內蒙、寧夏等歷史上安化邊銷茶的固有市場,對產品等級要求不高,產品價格相對低廉。新興市場是指近年來新拓展的華南、中南、東北等內銷市場,以及日韓、歐美和東南亞等有一定需求的外銷市場。內銷市場是安化黑茶消費的主力,中、高檔產品都有需求;外銷市場目前營銷的品種不多,高檔茯茶、千兩茶、黑玫瑰沱茶較多一點。針對安化黑茶新產品適飲性上存在的缺陷,安化境內一些廠家反復探索,改進工藝,目前在高檔黑茶研發上取得可喜的突破。馬路茶廠開發的黑芽尖保持了高檔紅綠茶才有的高香,口感順滑而微甘,市價達到5000元一斤。這種茶對原料品質要求高,目前采用云臺山本地生態茶園基地的櫧葉齊品種,產品極其有限,仍處在定制階段。道然公司唐溪茶廠也有一款未面世的黑茶新品,同樣保持了極好的色香味形。這些茶的出現,對于安化黑茶進一步提高市場聲譽,增強與其他茶高檔產品的競爭力,作用非同小可。
從全局來看,安化黑茶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產量有限,要充分保障市場的穩定性和客戶的忠誠度。在產品質量上,必須把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做到實至名歸,從原料、工藝、準入等方面把好每道關口。如果說品牌的作用是吸引消費者,那么只有品質才能最終留住消費者。“把撒旦的還給撒旦,把上帝的還給上帝”,安化黑茶的道路,終究不是靠如日中天的名聲就能鋪成的。
轉型之路:形成規范的市場大格局
安化黑茶產業發展到今天,那種加工和營銷“一窩蜂”而上的現象應該抑止了。現代茶產業需要更生態、更安全和更透明的生產過程,需要更清潔、更標準和更先進的加工方式,需要更鮮明、更可信和更接近的形象標志,需要更規范、更可靠和更順暢的市場運行。對黑茶生產加工企業嚴格準入條件、嚴格牌照管理,對黑茶產品實行質量追蹤,建立價格體系,應該迅速提到議事日程,拿出可以操作的具體辦法來。
對于企業而言,靠天時、靠地利坐等分紅的季節已經過去,前途不再一帆風順,而要直面市場競爭的險灘暗礁。誠如一家黑茶企業的老總所言:“向市場要效益才是王道。”目前,國內、省內其他地區的黑茶產業也紛紛吹響了向內銷進軍的號角,新的紅茶、綠茶、黃茶、白茶品牌不斷涌現,動作之大,毫不亞于安化黑茶。岳陽黃茶集團依賴君山銀針這一利器,誓言打造100億元產業,做得風生水起。益陽茶葉企業迅速做大做強,搶灘制勝,乃當務之急。
原題《從陽春到夏季:分水嶺上的益陽茶業——安化黑茶的“七年之癢”與轉型》作者:盧躍 稿件來源:益陽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