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倉儲詳論普洱茶存儲概念(三)
發布時間:2025-03-12 點擊:15
在之前關于倉儲的文章中,小編簡單介紹了普洱茶的倉儲環境以及倉儲種類。文中,提到了入倉茶這一概念,其中“濕倉茶”是對入倉這一概念最大的誤解和沖擊。現在,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濕倉茶”的概念、歷史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辨別濕倉茶的知識。
什么是濕倉茶?
濕倉茶圖片
濕倉,顧名思義,是潮濕的倉儲環境。所以,人為地改變茶品存放的濕度、溫度,讓茶葉在高溫、高濕以及不通風的環境下快速轉化,從而使茶葉加速“陳化”而形成破壞茶葉纖維,改變茶葉原有的本質,違反茶葉內質自然氧化發酵的霉變茶叫做濕倉茶。
濕倉茶形成的歷史原因是什么?
濕倉茶圖示
提到濕倉,其實首先要從入倉茶開始說。據業內人士介紹,香港茶商將茶品有計劃、概念性快速入倉與陳化,源自于五零年代陳春蘭老號。五零年代以前,綠茶、烏龍茶、鐵觀音單價偏高,在香港,大量茶樓飲用的是低價而量大的普洱生餅、生沱、生散茶。然而港人習慣口感以重烘焙烏龍、鐵觀音為主,普洱茶當時還沒有渥堆熟茶,所以口感過于苦澀。香港人不習慣。
于是香港人、包括廣東地區的人不斷研究如何讓生普快速陳化。五零年代后期就嘗試了人為快速發酵的方式,于是五零至六零年代云南方面所考察學習之灑水渥堆制程,即源自于此概念,也就是熟茶發酵的前身。
回到“濕倉”的成因,?其實源自香港的“入倉”概念以及當時香港人對茶品的品飲標準的把握。在香港普洱茶存放的倉庫有兩種,一種是公設倉庫,一種是私人設立的倉庫。私人倉庫在存放普洱茶時會定期進行翻倉,將倉庫中的茶品的空間位置進行改換,避免由于倉庫中溫濕度分布不均造成茶品轉化的程度不同,而公設倉庫則不會幫助物主翻倉。一般在存放三年過后,茶品會被拿出退倉兩年,退倉會選擇在一個適合的環境下退倉。
而對于當時的港人而言,評價普洱茶品質的指標并非是茶品的倉儲年份,而是茶品所達到的轉化狀態,只有轉化到適合當地人口感與體質的茶品。于是,慢慢演變成,商家為了快速生產符合口感的“成品茶”,發現,可以通過高溫、高濕、不通風的條件來加速茶葉的轉化。于是起白霉、綠霉的“濕倉茶”頻頻出現在市場。?
如何辨別濕倉茶?
干濕倉的對比
濕倉茶是對身體有害的茶品,那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如何辨認濕倉茶呢?小編在這里簡單分析:
從外型上看:濕倉普洱茶的外包紙有水跡,茶餅條索松脫、顏色暗淡、粗糙黑綠且茶葉表面或夾層留有綠霉。
從湯色、香氣、口感上看:濕倉普洱茶湯色呈暗栗色,有明顯的倉味,有些不好的有霉味,口感較薄,沒有厚感,有些甚至可以喝到霉味。
從葉底上看:濕倉普洱茶葉底是暗栗色或是黑色,濕倉生茶和熟茶的葉底顏色很相似,而且是呈腐爛狀。
通過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濕倉茶有了一定的了解吧。接下來,小編將會詳細為大家介紹“干倉茶”的相關知識。感興趣的茶友可持續關注后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