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5-03-10 點擊:12
沿著茶馬古道、隨同茶馬貿易不只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進了藏區經濟的開展。例如因茶葉運輸的需求,內地的制革技術傳入藏區,使藏區的皮革加工工業開展起來;又如因商貿的開展,內地的淘金、種菜、建筑、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工大量經由此道輸入,推進了藏區農作技術、采金技術和手工業的開展。同時,由于買賣物品的擴展,藏區的蟲草、貝母、大黃、秦芄等藥材被開發出來,卡墊、毪子和民族手工藝品消費也被帶動起來,有了很大的開展。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3000萬斤,其中一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了藏區。明代經由黎雅、碉門口岸買賣的川茶達3萬引,占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經打箭爐出關的川茶每年達1400萬斤以上。同時,大批的藏區土特產也經由此路輸出。據1934年統計,由康定入關輸向內地的有麝香4000斤、蟲草30000斤、羊毛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根等,共值銀400余萬兩⑩。可見漢藏貿易范圍之大。在這一貿易的帶動下,藏區商業活動疾速興起,呈現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達倉、三多倉、日升倉等(倉,藏語意為家。這里用作商號);呈現了集客棧、商店、中介機構為一身的特殊經濟機構--鍋莊。康巴處于條大道的中心,受這種環境的熏陶,最早改動了重農輕商的觀念,養成了經商的習氣。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干,由此遠近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