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故事】我也說說普洱茶
發布時間:2025-03-08 點擊:19
寫在前面的話:如題,就是隨意說說,想說就說,定的格調是神散而形不散。
(一)
因為普洱茶,也認識了不少新茶友,對于他們之前得到的資訊,在我看來實在離譜,比如上面直接印上“文革磚”的文革磚,八十年代老班章、老班章古樹熟茶......
這還不算,前段有個云南來當地開店的茶商跑來我這兒,指若《求敗》說昌泰陳世懷是她叔,這款茶要多少有多少,當時我不在,否則我就想講個網上看到的笑話給她聽:
這個茶商的茶店我是去過了一回,看到她把茶擺在柜臺上,就問擺在柜臺上的茶還能賣嗎,她說沒事,我在店里轉一圈借故溜了,那是2007年的事,此后再沒有交集。(這里講一個常識,擺在柜臺上的茶受通風光照等影響會快速氧化導致茶質流失,買的人不懂是一回事,賣的人不懂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評價了)......后來還聽到一些很搞笑的說法,說斗記的陳海標是石昆牧的前輩,說社老太太你知道么那可真是神一般的人物呀,你沒喝過她的茶?好吧,厲害,i服了you。
我因此更加認同“普洱茶生于云南,存于香港,發揚光大于臺灣”這個說法,甚至認同在網上看到的一個說法:普洱茶就沒有云南人什么事!(有感于某些專家亂編歷史想要回話語權)
(二)
普洱茶出生在云南,這當然不可否認。
但是:
最早研究普洱茶對人體功效的是法國、日本和臺灣的學者,時間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對于普洱茶的推廣,普洱茶制程、倉儲的研究,號級茶、印級茶、七子餅茶的前世今生的考究,主要是臺灣、香港的茶人。(鄧時海的《普洱茶》、耿建興的《普洱茶》(續)、曾志賢的《方圓之緣》、石昆牧的《經典普洱》,以及臺灣茶人有感于國營茶廠七、八十年代的茶不如之前的號級印級茶而于九十年代中期克服交通困難重走易武之路探尋古法......等等,都是有力的佐證)
至少2003年之前,云南人沒有存茶習慣,也沒有越陳越香的概念。他們甚至認為會過期,更沒有考究它能夠陳化的原因。(那些“我爺爺做的茶留存至今”的故事,聽聽就好;我朋友是云南人,家里是做茶的,并不能代表什么,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并不意味做出的茶就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