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人:陳德華創下大紅袍多個第一
發布時間:2025-03-08 點擊:25
近日,金宗北斗營運中心在廈門開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品牌創始人陳德華老先生也來到廈門,與許多茶客探討巖茶故事。而就像品巖茶一樣,與陳老先生深入相談后,才更明白他與巖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他整理復原了元代皇家御茶園、推廣無性繁殖的大紅袍、第一個成功制作商品大紅袍,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創制武夷山“大紅袍”茶餅,還改良了武夷山許多制茶技術。眾多重要貢獻與許多的第一,用這位低調的茶人的話說,只是“湊巧遇上”。那么,陳德華與付出畢生心力的大紅袍之間有何故事?
二十一年牽掛兩度索要
終引得“大紅袍”回家
陳德華首次與大紅袍邂逅不是在武夷山,而是在家鄉長樂,從武夷山寫生歸來的老師畫作上,首次目睹紅袍身姿,從此被深深吸引。
1963年從茶專業畢業后,他選擇來到崇安縣(今武夷山市)。第二年,因為陪同從省農科院來剪大紅袍母樹穗條帶回研究的校友,才第一次見到大紅袍。激動不已的他,渴望在武夷山培育出大紅袍茶苗,可兩次鼓起勇氣索要枝條,都被校友婉拒。遺憾延續了整整21年,直到1985年,到省里出差的他,私下向另一位校友提出請求,才終于獲得同意。
拿著從省里帶回的,包裝很隱蔽的五株珍貴大紅袍茶苗,陳德華馬上開始培植研究。他觀察了九龍窠環境,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滴流的特殊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于是,陳德華費盡心力,在九曲溪附近找到一個類似的生長環境,終于繁育成功,從此武夷山大紅袍開始大量種植。
60年代初“神秘”走出九龍窠后,歷經20多年繞了一大圈,大紅袍又秘密地回到武夷山,而且推廣開來,讓尋常百姓也有機會一嘗紅袍滋味。
巖茶品種取長補短
首推商品大紅袍
正本大紅袍畢竟稀少。當今市場上眾多“大紅袍”,香好湯好,巖韻感極強,其實大多是拼配綜合了武夷山不同巖茶茶種的長處,被業內稱為“商品大紅袍”的巖茶,是武夷巖茶中最有代表性的商品茶之一,而開先河之人就是陳德華。
正本大紅袍繁殖成功后,陳德華以此制成的茶,不僅得到茶界權威張天福先生的好評,還求得著名茶人陳椽教授的題字,在市場上更是一炮而紅,很快就被客商高價搶購一空。可是其產量極其有限,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心系大紅袍的陳德華于是開始了大膽的試驗:利用大紅袍的品牌效應,生產一種與純種大紅袍風格不相上下的商品茶。因為巖茶品種極多。比如肉桂,香氣甚至比大紅袍更濃郁,而水仙的茶湯之醇厚,則堪稱巖茶第一。如果將多種茶的優點綜合起來會怎么樣?于是,陳德華早晨帶人上山采茶,晚上經常研究制茶的工藝到深夜。他的苦心沒有白費,試驗很快就獲得了成功。用純種大紅袍與數種優質巖茶拼配出來的“大紅袍”,與純種大紅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快被推而廣之。
傳承武夷茶文化
在廈強強聯合推巖茶
不僅在引種和改良“大紅袍”中做出貢獻,陳老先生還在不斷維護、發展、推廣武夷巖茶。
陳德華曾兩度帶領團隊,走村入戶,摸查產茶的山峰、山石,拜訪老茶農、老茶僧,對武夷山名叢、單叢進行全面的整理。最后征集了216個名、單叢,選育了165個品種,并以此重建了元代御茶園。
在傳承方面,對于不斷來跟他學茶的年輕人,陳德華也悉心將經驗傳授下去。這些后生,都成為武夷茶發展的重要力量。
退休后,陳老先生沒有休息,依然走訪茶企,探討武夷茶業。1997年,他創辦了武夷山首家民營科技茶葉企業——武夷山市北斗巖茶研究所,并創立了“金宗北斗”品牌,推廣正味巖茶,現在幾乎已遍布全國所有省份。
這次,陳德華在廈展開戰略性合作,與正山堂運營人蘇淑英女士建立了“金宗北斗廈門營運中心”,將他的制茶理念和武夷茶帶到廈門。“廈門是武夷茶的傳統口岸,對于茶類品質的鑒賞水平非常成熟。”他告訴記者,“來到這里,多宏偉的目標不敢談,主要還是希望更多人能喝到傳統的武夷巖茶,體驗武夷巖茶的傳統風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