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英佩專欄:史書為何記載普洱不產茶(六)
發布時間:2025-03-07 點擊:15
圖為:居在紅河州的哈尼族開梯田,元陽的哈尼梯田(圖源于網絡)
接作者上文《詹英佩專欄:史書為何記載普洱不產茶(五)》。普洱、思茅歷史上唯一較為安穩的時期便是明代劃歸車里宣慰司管轄的這一時期(1384年—1628年)普洱劃歸車里后才有了今天的地名,車里管轄普洱時普洱少有戰亂,社會較安寧。
普洱一帶的少數民族唐代已會人工種茶毋庸置疑,但明代以前普洱并沒有形成2千畝以上連片的人工大茶園,(因為至今也沒有發現幾畝七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型大茶園)。原因,無人組織、規劃、管理。車里宣慰司管轄普洱后,普洱茶業出現新景觀,普洱迅速成為茶葉集散地、交易地、深加工地(制緊團茶)。
筆者注釋:普洱劃歸車里宣慰司后地名才正式確定,在此之前,唐代南詔、宋代大理國時期普洱名步日,元代普洱名普日,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普日劃歸車里后改為普耳,明萬歷年又改普耳為普洱,見普洱縣文史資料第一輯第一頁。
車里宣慰司將普洱作為茶葉集散地、交易地有其原因,因為車里宣慰司明代正在大力發展茶葉,今勐臘、勐海的山區凡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都有古茶園可以證明這一點,明中央朝廷也正在收購車里地區的茶,這一點從《明·滇志》和《明史》中可看出,《明·滇志》記到“景東府收茶稅銀一百二十五兩解司”《明史》中有“云南茶征銀”。
車里地區尤其是瀾滄江東岸六大茶山的茶送往大理、麗江、西蕃必須經過景東。從《明·滇志》和《明史》來分析,車里宣慰司與流官政權的景東府之間有茶葉交易活動,普洱離景東很近,車里地區的茶在普洱匯集、交易、加工都很合適。
車里(勐泐)的統治者無疑是云南最早主張發展大茶業的官員,車里15個大茶山的形成有指令安排的因素在內,車里地區是云南最早將茶葉作為主導產業、固邊產業、衣食產業發展的地區,車里宣慰司對普洱茶產業的形成有歷史貢獻。
傣族是一個敬畏大自然的民族,尤其愛護森林,車里的傣族統治者從不主張毀森林開梯田,清代以前西雙版納的山上沒有水田,這與紅河、元江、元陽地區完全不同。順應自然,保護環境,因地制宜,山區多種茶,壩區多種糧的產業政策至少在帕雅真當勐泐王的那天起已開始推行(帕雅真南宋公元1180年統一勐泐地方,西雙版納元代以前稱勐泐)。這種產業布局在西雙版納金留下了痕跡,今天西雙版納的山區到處可看到古茶園,卻很難看到古梯田。(未完,本文節選自《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