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臨滄茶做原料制成的普洱熟茶都會發酸嗎?
發布時間:2025-03-07 點擊:16
熟茶的發酸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無論大廠或者小廠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比較著名的例子是下關銷法沱,以及海灣茶廠老同志品牌的某些熟茶。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熟茶都發酸。作為更加直接的體驗,臨滄地區的某些熟茶,酸,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某位前輩甚至把熟茶的酸,稱為臨滄茶發酵的特點,即在臨滄發酵的茶都是酸的。或者說,臨滄茶發酵出來的,都是酸的。也有一些人舉證說,因為下關茶廠用的很多原料是臨滄地區的,所以導致銷法沱發酸。
那么,熟茶為什么會發酸呢?酸對熟茶來說,是好還是壞呢?用臨滄茶做原料制成的普洱熟茶都會發酸嗎?如果要去除這些酸味,又用什么樣的方法呢?
一、原料的選擇
較嫩的茶容易出現酸味。 這是春茶,全芽,一芽一葉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所謂看茶做茶,針對不同的原料,就是要強調發酵方案的配套。
當然,這與原料是否選用臨滄茶無關,勐海、思茅、易武茶都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
二、潮水過度會發酸
曬青毛茶加水發酵,有個適度的比例。水多了,會導致發酸。事實上,在發酵開始幾天后,在發酵車間,就會一直聞到酸味。然后看到長白霉,黑霉。直到后期,這個酸味才會消失。
濕水比例怎樣的情況合適?30-50%之間選擇。1噸茶加30%還是50%?什么叫做適度的比例?我想沒有人可以回答出一個精確的比例。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了。憑經驗,憑老師傅的經驗。相應來說,這些經驗就是,較嫩的茶青加水比例少,取下限,大約是30%左右;較老的茶青也是下限的30%左右;而中壯茶青可能就要40%了。在熟茶的第二次翻堆后,所謂看茶做茶,就要根據發酵階段的狀況,即湯色和口感來調整加水的比例。不斷校正,使得最終的口感不出現異味。所以在某次翻堆后,會進行局部加水調整,使得發酵合適。
潮水過度的造成的熟茶酸味,自然也歸咎不到臨滄茶上面。
三、發酵程度較輕,是發酸的原因
發酵3-5天后,堆子即散發出酸味。直到后期堆子溫度上去,發到我們所說的適度發酵程度。發酵程度低于7成,出現酸茶的概率就越高。如果是2-4成,茶酸幾乎是一定的了。
四、發酵溫度低
有人說,下關和臨滄因為天氣比勐海冷,溫度低,堆子的溫度上不去,所以茶容易發酸。我表示贊同,既然發酵程度輕的茶容易發酸,發酵溫度低,堆子溫度上不去,茶不容易發熟,所以很容易導致輕發酵。溫度上不去的情況下,翻堆,等同于輕發酵。通常,在夏天發酵,需要的時間比冬天短;因為溫度上得比較快;同理,下關發酵需要的時間就會比勐海長,臨滄亦然。我想舉幾個例子。
一)海灣茶廠鄒炳良前輩是勐海茶廠的老師傅,但在昆明安寧發酵的茶,有茶友說酸。顯然我們不能懷疑鄒老的發酵水平,只能說,昆明氣溫比勐海低太多了。
二)朋友的臨滄茶發酵出來,我感覺酸。但第二年拉到勐海發酵,沒有酸味。顯然,說臨滄的毛茶發酵會發酸,這個說法并不靠譜。更大的可能性,是因為臨滄的氣溫上不去。
三)緊壓度較高的茶在成品第2-3年容易發酸
至此,“臨滄茶是熟茶發酵變酸的元兇”這一帽子可算是摘除了。
對于發酸的茶怎么處理?
答案似乎是老生長談。
第一點,存放,一直放,放到沒有酸味為止。也許3年,也許5年,也許10年,總有一天會消失。基本上,任何一個商家都會推薦這樣的方法。
第二點,是港商傳授,入倉然后退倉,反復折騰幾次,就能去除酸味。
第三點,不出售。沒發好的茶,就不要拿出來賣了。廠家或者商家自己放好了再拿出來壓餅好不好?作為專業的制茶者,專業的制茶公司,自己的難題拿給并不專業的消費者去處理,本質上就是個不負責。也許,廠家或者商家認為賣出后減少了自己的經濟損失,但你損失的品牌聲譽和客戶不是損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