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扶貧”浪潮背后的隱憂
發布時間:2025-03-05 點擊:18
近來在筆者對四川的扶貧項目調研過程中驚異的發現,一場如火如荼的“茶扶貧”浪潮正在涌動。站在山丘起伏的貧困土地上,陽光下的茶苗映照著未來的希望,卻也讓我內心十分不安。
瘋狂的軍備競賽
雅安是中國茶葉的主產區,其茶葉生產指標長期位于四川前列,2015年,雅安市茶葉種植面積97.27萬畝,總產量8.1萬噸,綜合產值130億元。盡管其茶葉產量、產值均列四川省第一,但種植面積第一、產量第一的桂冠已經悄然被摘下。2015年,樂山市茶園總面積達122萬畝,產量達8.6萬噸,產值突破百億大關,雅安茶葉的挑戰來了。
業內人士坦言,“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軍備競賽,尤其以后發產區來得瘋狂?!边@樣的瘋狂尤其是在扶貧區域體現得十分突出:宜賓茶葉種植面積在2015年突破100萬畝,要做成西南地區最大茶葉交易集散地;達州提出要當富硒茶的老大,目標也是種植100萬畝; 瀘州要當全國特早茶的老大,目標是40萬畝;巴中號稱要在2020年前建成100萬畝茶葉生產基地……成都、瀘州、眉山等茶葉主產區也提出了奮斗目標。
軍備競賽般的瘋狂之下,困擾茶業界多年的“頭號問題”再度浮出水面。所謂茶產業的頭號問題,便是規模過大而產能過剩,盲目擴張產業、快速擴大種植面積,最終形成對市場的杠桿沖擊,形成滯銷局面,好心辦成壞事。實際上,茶產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經歷了一次瘋狂,彼時的很多鄉鎮都上馬了各種各樣的茶場、茶廠,最終成為了“前車之鑒”。
茶葉的產業效應
茶業產業的發展,幾乎跟地方的扶貧規劃形成配套。尤其是在“精準扶貧”的概念下,多個地區都將茶葉的發展列為了支柱產業。原因是:所在區域土壤適合種植茶葉;現有的勞動力能夠在茶葉種植方面得到有效利用;茶葉生產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可延伸性;茶葉的經濟價值較高,整體前景看好。
但事實真的如此么?恐怕值得商榷。在土壤種植方面,這個確實毋庸置疑。當前的茶葉種植區域基本都是傳統茶葉主產區,多少都有著茶葉種植的歷史、經驗,甚至產品還拿到了不少獎項,整體茶葉生產品質較優。
根據在巴中和達州的現場調研表明,當前茶葉種植的主勞動力仍舊是“389961部隊”,種植和管護工資約100元/天左右,尚不涉及采摘環節。雅安、樂山、蒲江等茶葉重鎮的經驗表明,茶葉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漫長的采摘季節,“389961部隊”是跟不上需求的,需要雇傭熟練工完成。相對于雅安、蒲江這些交通成熟的區域,整體較為偏遠、工資水平較低的“茶業扶貧區域”,做好了這樣的準備嗎?我的觀察是:沒有做好。這從當前后發區域所種植的茶葉管護問題就可以管中窺豹——至少有一半的茶葉扶貧區,都是將茶苗種進了地里,但管護方面采取的舉措十分有限:因為既沒有經濟動力,也缺乏勞動力。
茶葉生產的高附加值,主要體現在茶葉終端產品上。但對于茶葉的高附加值估計,不宜過于樂觀,從2013年以來,“大宗茶量增價漲,高檔名優茶大幅下跌”的趨勢一直未能得到扭轉,尤其是綠茶的高附加值空間基本形成凝固層。品牌茶葉生產企業生產日趨飽和,新型茶葉企業的供給問題亟待破題。
目前,各大傳統茶葉主產區紛紛轉型,走“延伸產業鏈”的方式探索轉型,例如雅安、蒲江、樂山三大茶葉主產區強力推動“茶旅結合”、或是“茶桂結合”、“獼猴桃換茶”桃等更高附加值的鏈條。茶葉的產能過剩,始終是困擾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命題。以雅安為例,2015年底,雅安發生了低溫和暴雪天氣,使得茶葉的產量受到了一定影響,茶葉產量降低;低溫也使得茶葉采摘季大約延遲了五天,茶葉品質提高。在產量降低、品質提高的基礎上,雅安茶葉沒有迎來價格的遞增,鮮茶收購價格反而比去年降低了。另一方面,采茶工的價格卻上漲了,茶農的收入反而降低了。
市場的現實問題
國內主要茶產區始終面臨著生產薄弱、品牌不強、轉型困難的問題。這些問題置于扶貧的區域,問題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會良好布局?答案見仁見智。根據四川省農業廳數據,截止2015年,四川省全省種植面積481.55萬畝,產量25.79萬噸,產值157億元。
但這真的就說明茶葉發展的前景一片光明么?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茶葉市場就已經步入一個低谷,形成了“兩難局面”。一方面,茶葉生產加工成本和市場運營成本持續上漲,在雅安,熟練采茶工每天的工資已經超過200元,甚至出現采茶工供不應求局面。另一方面,是茶葉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茶葉庫存壓力十分巨大。不少茶葉企業的庫房里,還放著2015年的綠茶庫存,導致收購商捂緊了錢袋子,出手謹慎。茶企一度試圖向高端市場轉型,禮品茶、高端茶始終沒能“高得上去”,普洱等泡沫的破滅也驗證著茶企的能力。中國茶葉一直將“茶葉出口”作為最后的期望,但歐盟對茶葉農殘超標和質量安全的問題始終是難以逾越的門檻。
四川茶葉主產區數據(參考)
(備注:統計數據來源于媒體報道或官方統計口徑)
目前四川茶葉發展問題,業內研究甚多。放置于茶葉扶貧開發的鏈條上,其實不外乎幾個問題:
一是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雅安、樂山、蒲江等區域,在采茶高峰期都不得不高價聘請采茶熟練工。近來,人工價格的上漲已經大大壓縮了茶葉的利潤空間。一斤鮮葉售價50,其中至少10塊錢屬于采茶工。那么以老人、婦女、兒童為主的扶貧開發區域,有足夠的勞動力推動茶葉發展么?
二是茶葉的生產消化能力。四川茶葉主產區雅安,是制茶企業最密集的區域,其畝產比(產量:種植面積)為0.84.而其他區域雖有巨大的種植面積,茶葉本身的生產能力,卻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三是銷售市場的低迷會得到扭轉嗎?2013年以來,茶葉市場出現了“寒潮”,其茶農收益指數始終沒能追上cpi的腳步。作為四川茶葉主產區的“老大哥”,名山一部分茶農都主動選擇了拋棄茶葉,換種獼猴桃;或是以茶葉為主,延伸旅游產業;或是深加工開發飲品的思路來提高生產能力。目前來看,恐怕所有的茶人都在觀望,這一次茶葉市場的低迷還會持續多久。
然而中國茶葉市場的低迷,不單是結構性問題,而是飽和度問題。實際上在2013年,中國的茶葉市場就已經趨于飽和,消費增長速度遠遠低于茶葉生產能力的擴張速度,呈現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特征,茶葉就進入到了瓶頸期。更重要的是,綠茶本身的消費群體正在被紅茶、黑茶不斷蠶食,四川綠茶的市場空間真的有那么樂觀嗎?
未來的潛在憂慮
筆者的調查顯示,目前在多個扶貧區域,種茶都是政府主導,通過“補貼茶農”的方式來強力推動,每畝種植茶葉的補貼約400元左右。但具體到管護的過程,卻又讓人擔憂了——因為老幼婦孺們恐怕無法承擔管護的工作,其結果便是:要么種上去讓它自生自滅;要么雇人管護,人工費100元/天左右。如果加上采摘、收購、生產的成本,當這些茶葉面世的時候,我們還能夠為他們兜底么?政府的補貼是好事,但依賴于補貼的不合理產業,最終都將會淪為溫室里的花朵,最終在市場陽光的照耀下走向凋零。
種茶容易,管護策略是否得到了考慮?管護得當,是否考慮了生產產能的跟進?產能布局良好,是否考慮了市場大潮下的銷售問題?這些都是需要政府去認真考慮和評估的問題。這些都是筆者憂慮的問題。但農民憂慮的問題卻更加現實,更加直指人心。
在達州的時候,一位農戶告訴我:以前種水稻的地現在都種上了茶葉,今年過年我們都只能自己買米吃了。一個農民,還得自己買米吃,其實還是挺好笑的。我認真地告訴他,這一點都不好笑,只要把茶樹管好了,茶葉市場打開了,買米的錢多得是。他嚴肅的指著另一邊的茶田已經快被曬死的茶面說,你看即便我管得再好,其他人管不好,也沒人專門來收我的茶葉吧?只有大家群策群力,這個事情才有奔頭??!
我們現在很難為這次茶葉的大躍進進行一個定義,政府也不缺乏睿智的觀察家和評估者,甚至有龐大的專家團隊和數據體系作為支撐。作為一個基層農業的觀察者,我仍想講出我的所見所思,希望能夠真的“群策群力”,讓事情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