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起源于中國,傳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5-03-03 點擊:20
茶葉加工工藝也流傳了上千年。茶葉的傳統加工均要經過人工攤青、揉捻、炒制等工序,方成飲品。傳統茶葉加工以手工為主,主要依靠制茶師十分豐富的經驗,來準確掌握火候溫度,手法輕重,確保產品的質量上乘。
如今,茶葉通過大規模的生產加工,走入了千家萬戶,但由于茶葉產品一直定位為農副產品加工,按照手工和半手工、半自動的方式進行生產,使其生產停留于傳統的固定模式,未能有大的突破。
茶葉到底該如何走出傳統模式?2006年末,從日本考察歸來的蕭氏集團董事長肖勇茅塞頓開。讓他很不服氣的是,茶葉從中國傳入日本,卻在日本被發揮到極致。原來,鄰國日本通過對茶葉生產加工技術的提檔升級,通過智能化設備的生產加工,不僅極大的提升了茶葉生產加工水平,同時提高了產品的加工效率,穩定了產品質量。肖勇當即決定:必須引進先進設備,通過設備來引領企業發展。
可是,這個飄洋過海進口來的智能化茶葉生產線,究竟有些什么特別之處?近日,筆者深入蕭氏集團生產基地,一探究竟。
自動化生產確保人工零接觸
21世紀茶葉產業作為一種能夠帶動山區農村經濟收入增長的特色產業,在各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截至2010年,湖北省茶園面積309萬畝,居全國第四位,宜昌茶園面積達到60萬畝,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茶葉生產加工水平的提檔升級成為了茶產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為了確實提高茶葉生產加工水平,同時確保擁有穩定的生產加工性能,蕭氏集團花巨資從日本引進了智能化水平國際一流的全套茶葉加工生產線。該設備在充分吸取了日本工藝智能化程度高的特征,同時根據中國國內茶葉生產加工要求的特質進行改良,以確保設備安裝后能夠生產出符合中國特性、適應中國消費習慣的茶葉飲品。
蕭氏集團引進的自動化智能生產線采用具有自動控制,能自動調節、檢測、加工的生產設備,按規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動進行作業的技術措施進行生產。從鮮葉進入機箱到干茶出倉,然后直接進入毛茶精制程序,通過一系列撿梗、色選、分級等工序,出倉時已是色澤一致、大小一致的精制成品。而傳統制茶工藝顯然無法做到這一點。
筆者在霧渡河茶葉工業園看到:整條生產線經過電腦設定之后,偶有穿著整潔服裝的工作人員在現場巡視,車間內只剩下垂直傳送帶與蒸汽機的微微響聲。從入口處提升機進入生產工藝的鮮葉,經過近四個小時的封閉式加工,直到結束整套工序出來時已經是外形美觀的可以直接售賣的各種茶品,完全做到了鮮葉進,干茶出。整個過程都在設備內自行完成,完全杜絕了傳統茶葉加工當中人工操作的二次污染。
做到了自動化程序的啟動將科技生產與飲食安全緊密地結合,工藝流程一次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