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御制普洱茶膏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5-02-28 點擊:19
清宮御制普洱茶膏的特點
1、制作工藝的嚴謹與考究
清宮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們在考查大鍋熬制茶膏的過程中發現,這種高溫提取的方式對茶葉所含的諸多有效成份破壞嚴重,使其后續陳化產生障礙。他們借鑒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藝,又吸收了中國傳統釀酒工藝的精華,形成一套工藝考究、工序繁雜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體歸納,有如下幾亇環節:
①輕蒸、解塊、淋洗。將云南上貢來的頂級團茶和餅茶進行蒸濕,然后解塊,再進行淋洗,去除茶葉表面的灰塵及雜物;
②釆用傳統釀酒工藝中的厭氧發酵方法,對茶葉進行發酵,促使茶葉內含物質的轉化與分解;
③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壓榨技術,先將水份擠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將茶葉內存的茶汁壓出,并反復壓榨,收汁:
④將壓榨出的茶汁放在開口的容器內,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層析出;其分層不同,品級也不同;
⑤收膏、壓模。將分層析出的茶汁經低溫干燥,獲得稠密度輕高的軟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絕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塊,放入高檔瓷瓶中。
這種工藝的好處是;一方面盡最大可能保留茶葉中原始的有效成份,使獲得的茶膏保留了茶葉中的精華;另一方面也為茶膏后續的陳化提供了“動能”,使茶膏的品質向更高層次轉化。
這種工藝嚴謹苛刻,工序繁雜,費時費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擔。它有點近似我們今天最先進的生物工程---低溫狀態下的萃取工藝。這在當時科技落后,沒有先進的化驗儀器及提取設備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創舉。
2、超貴族身份
從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們不難發現,它們都是沿著貢品的這條線一路走來。幾乎沒有在社會上流通。這就使它從一誕生到后來的發展,極少被世人所了解。
造成這種現象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它的出產量極少造成,平民百姓極難得到;二是封建社會的皇權意識,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絕不允許在民間流通,顯示出一種至高無上的等級觀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宮墻內掩埋,就連碎片也不允許流入宮外。同樣,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對外保密的品種,特別是在清朝乾隆年間以后,除了宮廷御茶房,沒有發現第二個生產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夠得到它的唯一途徑,是皇帝每年拿出極少部分賞賜身邊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賞賜的大臣也輕易不舍得飲用,把它當成高級藥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體不適時,才拿出來飲用,以達到驅病和強身之功效。這種作法實際上已經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價值,賦予更多的等級色彩,是一種權力與地位的象征。
因此,如果說傳統的貢茶在向朝廷進獻后,而使其茶品在民間流通時具有“貴族身份”的話,那么,普洱茶膏則屬于貢茶中的貢茶,享有“超貴族身份”,非一般貴族及王公大臣所得,更是普通百姓難得一見的珍品。
3、差異化及多樣性
很多人對普洱茶膏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普洱茶膏就是黑色的膏體。
其實,清代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直接點出了普洱茶膏的兩款產品,一個是黑膏,一個是綠膏(呈墨綠色)。
就黑膏而言,普洱茶膏也不是就一款產品,而是由“黑珍珠”、“玉龍勝雪”、“紅運當頭”等若干個品種組成。且每款產品的品質與外觀差異極大。
如“黑珍珠”是膏體本身排列出有規則的蜂窩狀,且每一個蜂窩眼都極為光滑,反光性極強,在光照的條件下,反射出一個個亮點,猶如鑲嵌的珍珠整齊排列。它是我們目前已知的香氣最足,口感、湯色最佳的茶膏。
“玉龍勝雪”又稱普洱茶石乳,是受宋代名茶“龍園勝雪”啟發,因云南有玉龍雪山,加上此品膏體外觀顯出重度白霜,似雪覆青石。故名“玉龍勝雪。”此品為原云南思茅地區(現為普洱市)所產普洱茶原料制膏所得,其轉化率為15%左右,湯色呈寶石紅,厚重感極強,是內涵天然藥物最為豐富的保健佳品,其品飲藥用價值極高。
“紅運當頭”又稱上投茶,其膏體極輕,可懸浮在水上端。它在沖泡中與其它茶膏不同,其它茶膏都是先放茶膏,后沖水,但“紅運當頭”則是先倒水,后放茶膏,使茶膏飄浮在水面上,茶膏的紅顏色由上向下呈霧狀彌漫,極具觀賞性。
普洱茶綠膏(也稱普洱綠膏)代表產品為“易武春曉”。易武是指采用易武地區的茶葉;春曉是指春茶。此品表面呈墨綠色,但沖泡后,湯色黃中帶綠頭,滑感極強,沒有苦澀味。
當然,清代普洱茶膏還有十幾種,這里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