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之熱
發布時間:2025-02-27 點擊:16
茶膏已是中國茶界能夠智力角逐和商業征伐的最后一塊領地,自蒙頓茶膏在2005率先專注茶膏制作以來,不到10年的時間,云南誕生了不下20家茶膏生產企業,作為茶葉不可或缺的品類,即便是銷售傳統茶類的企業,茶膏也往往是必備的品類??偸怯腥藢Ω兇?、更接近茶味的產品有興趣,來自市場的分析報告甚至說,每年茶膏的飲用量大約在三百噸左右。
從茶膏在故宮功用被過分解讀開始,從魯迅收藏茶膏被高價開始,甚至從乾隆皇帝向大英帝國送出茶膏開始,民間對茶膏追尋與研究就從來沒有斷絕過。然而地域的阻隔,耗時耗力耗料加上繁雜的工藝制作,讓茶膏一直都是茶品中傳說的對象,它無法大規模的滿足需求的口欲。
茶膏的回到生活和消費領域,得益于蒙頓茶膏對清廷工藝的復原以及低溫萃取技術的成熟運用。
在青海的西寧,蒙頓茶膏被視為一種上層飲品,與百年前云南沱茶出現在那里被稱呼為“窩窩茶”一樣;在云南山區,茶膏是一種能治療痛風,驅逐蚊蟲的良品;在戶外,茶膏是大自然挑戰者最便捷的飲品;而在飛機上,茶膏是一種能舒緩耳壓平衡口服物,也因為此,我們會在飛機上看到諸多茶膏廣告。
時至今日,茶膏已經被再次還原,重新解讀,更大規模的引領消費。
我們在討論茶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了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商業的驅動力,少有人去去站在消費者和消費地去思考一些淺顯而常見的問題。
就像我們在談立頓的時候,它只是一個超級茶葉帝國的代名詞嗎?除此之外,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其發展的歷程,以及其在全世界為推廣茶飲所做的努力以及貢獻。
在中國當下的語境里,立頓是似乎成了一個敏感的詞匯,“七萬家中國茶企不敵一家立頓”早被茶界熟知,英國人從中國盜取茶種到印度后,不到50年的時間在出口數量上完全超越華茶,1900年,華茶在許多消費地,已經成為稽古之詞,同時期創建的立頓(lipton),經百年發展從大英帝國的諸多茶業公司脫穎而出,變成了世界茶飲的代名詞。2005年,蒙頓茶膏成立,不到十年時間,已然成為茶膏行業的領導者。
從立頓到蒙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兩家所屬不同國家的公司,而是從兩家企業的身上,發現了許多類似的地方。
1、并非只有茶葉故鄉的人才懂茶;
2、只有消費者認可了,茶才能在酒精、可樂、咖啡等其他飲品中競爭而出;
3、飲茶不一定要看到茶葉,好比飲酒不一定要看到糧食,而可樂,誰知道其原料是什么鬼東西?咖啡?有幾個人知道咖啡樹長什么樣子?
4、依托于繁復中國文化的茶文化,其實可以總結歸納在那些商業詞匯上,簡單、方便、易飲、時尚……5、技術已經變成農茶業和生物產業的第一驅動力,袋泡茶的發明,低溫萃取技術都是立頓和蒙頓能夠迅速占領市場的法寶。
我們不難總結出,是第一流的企業在做行業標準。微軟確定了軟件法的標準,保潔的市場調查成為通用準則,沃爾瑪的結算方式全世界的超市都在用,谷歌的大數據讓消費者的聲音確保能被傳達……作為中國茶膏的領導者蒙頓,似乎也被這份殊榮所籠罩。無論是在飛機上,還是在茶業博覽會上,他們的確立的標準被廣泛傳達,他們的創造的知識體系被一次次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