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等外綠茶生產茶多酚的新工藝及技術
發布時間:2025-02-27 點擊:18
以綠茶的茶末或其它等外茶為原料,可回收茶多酚精品,且中國茶葉資源豐富,前景好。茶多酚的開發始于80年代,90年代逐漸得到實際的應用。目前國內外對以茶多酚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需求逐步增加,美國年耗量高達1000噸,日本年耗量為500~1000噸,北美、歐洲等的消耗量也逐年上升。同時中國具有豐富的茶葉資源及悠遠的種茶歷史,目前茶產量在60萬噸/年以上,為世界產茶大國。目前因國際茶葉供給過剩,國內產量持續增長,而出口形式又十分嚴峻,國內茶葉市場無序競爭,競相降價,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生產茶多酚可采用價格低廉的低檔老茶、粗茶和陳茶及茶葉加工過程中的茶末等為原料,因此茶多酚產品的開發為這些等外茶的利用另辟了新路。目前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有離子沉淀法、溶劑萃取法、樹脂交換法、超臨界萃取法等,所有這些提取方法的總回收率均在40%以下,相對于干茶葉的提取率在10%以下。清華大學結合自身在化工分離領域中40多年積累的經驗及技術,從一開始便從化工分離的角度考慮問題。一方面采用選擇性浸取的方法浸出目的產物,二是分離過程中強化傳質。研究中采用了選擇性浸出及離心萃取器強化傳質的方法使茶多酚的提取率及純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初步實驗表明茶多酚的提取率可以達到70%(相當于干茶葉的10%以上),同時這些工藝及離心萃取、溶劑回收塔等設備均在其它產品的工業化生產中得到了實際的應用,因此為該產品近期內實現工業化提供了可能。以綠茶的茶末或其它等外茶為原料,可回收茶多酚精品。該技術主要研究綠茶的茶末或其它等外茶的選擇性浸出過程,使茶多酚的浸出率達到90%以上同時抑制雜質成分的浸出;研究分離過程的強化傳質及防止分離過程中茶多酚的氧化;研究溶劑的回收的分離過程,特別是廢液中溶劑的回收,綜合考慮廢液的處理方案。開發高效分離設備及年產30噸的工藝裝置。技術指標:主要技術指標為:1.茶多酚總回收率在60%以上;2.產品茶多酚含量大于98%;3.產品中咖啡因含量小于0.3%;4.其它指標如砷、重金屬含量及灰份達到gb8450-87一級品的要求。應用說明:中國在茶多酚的應用上還處于初級階段,茶多酚的價值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到,所以應用范圍和領域還很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速食食品、食品保鮮、保健品市場的不斷擴大以及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的茶多酚產品的應用市場將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經濟效益:中國是茶葉生產大國,茶葉資源非常豐富,年產成品茶約60萬噸。充分而有效地利用這一資源優勢,深度開發優質和高附加值的茶多酚產品,其經濟效益是十分顯著的,應用和開發領域十分廣闊。年產30噸,項目總投資約400萬元人民幣,其中設備總投資約150萬元,主要設備投資約80萬元,生產車間500平方米,生產工人30人。年需等外茶茶末約400噸,溶劑200噸,其它輔料約100噸,電力120千瓦,水7000噸,煤1000噸(或燃氣,或煤油)。年生產成本約700萬元。年產茶多酚約30噸年總產值約1200萬元,年利稅約500萬元。合作方式:面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