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宜興紫砂壺名家名錄
發布時間:2025-02-13 點擊:32
宜興紫砂壺,始于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如今,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更是受到諸多愛壺之人的追捧。那么從明朝到現代的名家名作很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宜興紫砂壺的名家名錄:
歷代宜興紫砂壺名家名錄
1、明朝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仲美、陳光甫、沈君用、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沈子澈、陳辰、徐令音、項真、陳子畦、陳六如、陳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鄭寧候。
2、清代
陳鳴遠、許晉候、陳隱龍、項圣思、陳漢文、徐飛龍、華風翔、蔡乾元、惠逸公、錦春、邵元祥、彭君實、蔣志雯、史萬全、史繼長、邵蘭孫、周候祥、楊友蘭、楊繼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楊懷仁、陳文居、陳文柏、葛子厚、潘虔榮、于廷、潘大和、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陳殷尚、邵裕亭、范章恩、邵旭茂、邵友蘭、邵友廷、潘緘雄、陳曼生、楊彭年、楊葆年、楊風年、邵二泉、邵恒昌、錢弘文、徐溫庭、蔣良玉、楊履曾、陳綬馥、薛懷、邵景南、陳壽福、蔣德休、吳月亭、陳覲候、朱石梅、陳蔭千、瞿應紹、鄧奎、申錫、邵大亨、邵形龍、何心舟、梅調鼎、華禎祥、華君德、許升候、潘沂寶、邵正來、潘仕成、史維高、魏孟民、王元美、吳芷來、陳用鄉、胡耀庭、邵柏原、路袞補、陳文敘、蕉雪子、吳阿昆、周永福、于子良、馮彩霞、黃玉麟、余生、趙松亭、金士恒、吳阿根、蔣裕泰、陳光明、程壽珍、陳懋生、潘志茂、王東石、王勝長、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云甫、沈瑞田、陳伯亭、陳研卿、盧蘭芳、邵維新、俞國良、邵云如、韓泰、江案清、蔣萬豐、王玉林、范鼎甫。
3、民國
李寶珍、吳虎根、楊蓮生、蔣燕亭、范大生、程金壽、光裕、馮桂林、汪寶根、陳少亭、王玉仙、吳純耿、沈孝鹿、邵陸大、范勤芬、劉福兆、江祖臣、金阿壽、汪生義、范臣甫、裴石民。
4、當代
顧景舟、蔣蓉、徐漢棠、徐秀棠、鮑志強、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譚泉海、徐安碧、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曹安祥、鮑仲梅、邱玉林、季益順、耿春福、朱可心、李守才、范洪泉、潘持平、張紅華、王石耕、沈蘧華、徐達明、曹亞麟、凌錫茍、儲立之、吳鳴、謝曼倫、吳震、許成權、毛國強、沈漢生、范洪泉、朱建偉、湯嗚皋、何挺初、曹婉芬、釋小毛、盛中杰、釋延芫、吉柏年。
發展歷程
1、草創期
十六世紀早期以前。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殘片,是所見最早的實物標本。文獻所記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正德年間的金沙寺僧人和供春。
2、第一期
十六世紀晚期到十七世紀早期。這個時期名家輩出,壺式千姿百態,特別注重盤紋器的制作。這種風氣延續到十八世紀以后。
3、第二期
十七世紀晚期到十八世紀末,自然形壺、幾何形壺、筋紋形壺和小圓壺(它是后世水平壺的前身)這四類壺型都有燒造,筋紋形壺開始被自然形壺所取代,自然形壺受歡迎。同時較注重器面的裝飾,更多在器面施釉或加彩裝飾。
4、第三期
十九世紀初到十九世紀末。這個時期文人同陶藝匠人交往甚密,出現了在壺上鐫刻書畫的風尚。壺的造型比較簡練,為在壺的平面上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5、第四期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紫砂的生產更為商業化,壺上開始印有店號標志。自然形、幾何形、筋紋形和水平形四類茗壺大量產銷,精心制作的藝術性高的壺減少,但也不乏佳作的出現。
6、第五期
二十世紀中葉至今。戰亂多年以后,生產逐步恢復,四類壺型續有生產,新的品種日漸產生,仿古和創新兼備,在裝飾上出現金絲銀絲鑲嵌等新工藝。
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