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阿婆日做茶煲百余個手工傳統(tǒng)技藝式微盼傳承
發(fā)布時間:2025-02-10 點擊:32
摘要:在嶺南,用茶煲煲涼茶是一種很常見的習慣,然而,隨著機器逐漸取代手工,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茶煲越來越少人用了,相傳三代的技藝面臨失傳,這讓日做茶煲百余個的86歲阿婆廖葵倍感遺憾。
今年86歲的廖葵低著頭,嫻熟地從陶泥中捏出一小塊將其搓制成泥條,然后在竹子的配合下,茶煲嘴的形象逐漸成型。再經(jīng)過稍稍加工,一根滾圓的茶煲嘴便呈現(xiàn)在眼前。
說起茶煲,相信不少人有著深刻的記憶,因為用茶煲煲涼茶的習慣也陪著一代又一代的嶺南人走過不少歲月。作為石灣歷史悠久的拳頭產(chǎn)品,茶煲一直深受廣大嶺南人的喜愛。如今,隨著機械化改造和行業(yè)自動化的實現(xiàn),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還是純手工工藝的茶煲制作已經(jīng)被機器取代,手工操作基本銷聲匿跡。如今,86歲高齡的廖葵是當下為數(shù)不多的尚能展示手工搓制茶煲的女工。隨著身邊做茶煲老師傅一個個離去,廖葵也顯得越發(fā)地孤單。對于相傳三代的技藝面臨失傳,廖葵也只能無奈地說:“可惜是可惜了,但沒有下一代的傳承,也只能隨它去了。”
展示:
陶泥加竹子
巧搓茶煲嘴
一捧陶泥,一節(jié)竹子,簡樸的工具在廖葵滿是厚繭的手中,成為了搓制茶煲嘴的“法寶”。盡管已經(jīng)退休多年,廖葵的手藝卻依舊嫻熟。只見她從陶泥中捏出一塊,雙手搓動成泥條,右手抓起筷子粗細的竹子,輕壓在泥條上,同時左手開始搓動,讓泥條在搓動中逐漸包裹上竹子。隨后抽出竹子,即成中空的煲嘴形狀,再稍稍搓制后,用拇指和食指發(fā)力,使煲嘴自然彎曲。
廖葵一邊示范一邊向記者介紹道,搓制煲嘴只是制作茶煲的其中一步,此外還要制作煲身、煲蓋和把手三個部分,再用小刀在煲嘴、把手處切出接口,用陶泥將各部分組合起來,經(jīng)過曬干、燒制等工序后,一個完整的茶煲才算大功告成。要制作好的茶煲,陶土的選擇和和泥都至關重要。
同時,搓制煲嘴時用的竹子也頗有一番講究,只有表面光滑、不開裂、竹節(jié)稀疏的才算得上好竹,還要用刀子把竹子的兩端削尖,細細打磨至光滑才能使用。廖葵說:“家里總會用罐子放著一把大小不同的竹子。”
學藝:耳濡目染中手藝三代傳
廖葵是土生土長的石灣人,外婆和母親都是搓制茶煲的能手。從記事起,廖葵就跟在母親身后學習搓制茶煲,“石灣陶二十四行,選擇了哪行就是哪行。”自小耳濡目染,加上不斷地積累與學習,七八歲時廖葵就學會了搓制茶煲,做出來的茶煲已經(jīng)達到了可以售賣的程度。直到十幾歲,廖葵帶著這門相傳三代的手藝,進入私人工廠成為一名搓制茶煲的女工。
如今已白發(fā)蒼蒼的廖葵回憶道,為求生計,年少的廖葵就跟隨母親輾轉(zhuǎn)去到懷集、肇慶等地,繼續(xù)搓制茶煲,這一去就是幾年。但讓廖葵感到驕傲的是,當時很多當?shù)乜腿硕紦屩I他們制作的茶煲,“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茶煲是石灣人來做的,質(zhì)量更加好。”寥寥數(shù)語,隱藏著一位石灣手藝人的自豪。
傳承:茶煲少人用后繼恐無人
“機器制作出來的茶煲嘴是直的,茶煲拎起來比較重。而以前手工搓制的茶煲嘴是彎曲的,整體看起來更加自然,把手部分也做成中空,讓茶煲的質(zhì)量更加輕盈。同時,手工碾制的陶泥,也讓茶煲結實耐用。”讓廖葵感到可惜的是,隨著飲水機的普及,如今茶煲已逐漸淡出百姓的家中,除了煲涼茶、煎中藥時還有用武之地,已很少人會購買茶煲。
談到技藝的傳承,廖葵表示,這些年來自己很少聯(lián)系曾經(jīng)一起做茶煲的老師傅,據(jù)她所知,有些老師傅已經(jīng)去世,自己是如今為數(shù)不多的還會手工搓制茶煲的人。后繼無人是很多傳統(tǒng)技藝傳承的痛點,搓制茶煲也不例外。廖葵告訴記者,她的女兒只在兒時看過自己搓制茶煲,偶爾搓著陶泥玩耍,未曾親手認真地制作過一個茶煲,沒有把手藝傳承下來。
其實,在退休之后,廖葵也曾被邀請到南海里水教學。對于相傳三代的技藝面臨失傳,廖葵也只好無奈地說:“如果沒有下一代的傳承,也只能隨它去了。”
式微:
機器漸取代
手工終式微
抗戰(zhàn)勝利后,廖葵回到了石灣,先是在一家私人廠里繼續(xù)工作,然后在1951年進入本地的日用一廠,成為這家廠里專門搓制茶煲的車間里的十幾位員工之一。廖葵告訴記者:“那時每天一坐下來先和泥,最多的時候每天可以做100多個茶煲,最少也能做六七十個。”這曾經(jīng)的輝煌,或許只能從廖葵沾著陶泥的雙手和凸起的關節(jié)中窺見一二。
當時的茶煲行業(yè)需求還算繁盛,茶煲還會分成4種不同的尺寸供選擇使用,其中大的茶煲更受歡迎。除此之外,日用一廠還會制作杯碟、粥煲和石灣公仔。而由于這類缸瓦是常用的日用品,它們的銷量很不錯,不少還遠銷海外。廖葵提到,因為數(shù)量大,為了節(jié)省空間,做好的茶煲就會先放在一塊板子上,16個茶煲有序地排在一板上,然后一層一層地在架子上疊起來,再拿到地塘上去曬干。
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機器開始在工廠使用,機器可以制作出茶煲的各個部位,工人只需要把它們組合起來。由于機器制作的成本遠低于手工操作,生產(chǎn)速度也更快,很多工廠紛紛使用機器取代手工,手工搓制茶煲逐漸銷聲匿跡。廖葵和其他工友也只能從手工搓制茶煲的崗位轉(zhuǎn)到其他崗位,廖葵此后一直在干燥室的崗位上工作,直至53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