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古樹普洱茶品質原因的四項基本原則
發布時間:2025-02-08 點擊:20
構成古樹普洱茶品質原因的四項基本原則
核心產地
不同產地,不同山頭,代表了不同的茶樹品種和生態環境,形成了茶葉中不同的化學成分,茶葉中的化學成分的細微差異,可能就改變了茶葉的香氣及滋味,這種差異,用現代儀器都不一定檢驗得出來。
很多茶人,都嘗試過用非核心產地的茶葉來替代核心產地的茶葉,實踐證明,這種努力,經不起細心和專業的審評,都成徒勞。核心產地的不可替代性,是普洱茶的獨特魅力,也是古樹普洱茶品質形成最重要的基礎。
最佳采摘期
古樹茶一般春秋采兩季,不同山頭,生態環境不一樣,采摘時間不一。早春茶,在少量雨水之后,茶樹養分運送充分,鮮葉生長茁壯,同時,雨水又不多,采摘之后,要有晴朗的日照曬干初制好的茶葉,這樣季節做出的茶葉香氣、滋味、外形就最佳了。
秋天采茶,也要等雨水收盡,茶葉尚初茁壯,采下初制,日曬干燥為佳。
最佳茶葉采摘期的把握,是茶葉品質形成的次重要因素。
傳統曬青茶加工技術
普洱茶區別于綠茶的初制工藝,很多茶友不明白。主要體現在兩點:低溫殺青和日曬干燥,這是普洱茶后期轉化的工藝核心。
茶農的茶葉加工技術,普遍是有問題的,不經過專業的訓練,很多茶農都是依葫蘆畫瓢,掌握不好工藝的要點,有的茶友自己上山做茶,也是旁觀一下別人的工藝,就自稱會做茶了,其實不然,天天看別人開車,自己就一定會開車嗎?道理是一樣的。
從2012年開始,不少山頭的茶農開始做輕發酵,這是極端錯誤的,對后期轉化沒有任何好處。
最佳存放
這是一個緩慢轉化的過程,正常溫度下,適當濕度下,經歷時間的洗禮,普洱茶會變得釅醇厚實,韻味優雅。
后期轉化的理論目前尚未形成,但已有不少實踐經驗。
普洱茶的轉化,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是:有氧狀況下的氧化作用,茶綠素向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的轉化就是在有氧情況下進行的,還有其他很多化學反應,就不一一細說了。
另一類是厭氧狀況下的微生物轉化,主要發生在緊壓茶內部,有少量的水分,適當的溫度,就緩慢進行,日積月累,茶葉的茶多酚、纖維素、淀粉等物質就在生物活性酶的作用下緩緩進行。
適當的濕度:空氣相對濕度不超過70%。
適當的溫度:不超過45℃。
無異味,少通風,無直曬陽光。
南方倉儲,注意防潮,北方存放,要適當加濕。
掌握好這四項基本原則,好茶,就指日可待了。
常言道:食不厭精,茶品,更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