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工業4.0,普洱茶未來方向在哪里?
發布時間:2025-02-03 點擊:27
訊:2015年中國兩會,“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一理念強調創新與融合,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融入經濟生活各個領域。
“工業4.0”,德國國家戰略之一,著力于智能化制造,以物聯網等為技術基礎,整合、開發新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
互聯網發展遇上新一輪工業革命,會發生什么?
首先,信息技術融入工業,有助于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比如智能制造可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材料及能源消耗。無論對于人口眾多的中國,還是力圖增強工業競爭力的德國,這一發展思路都是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歷次工業革命,除了生產力的飛躍,也都帶動了信息和資訊傳播:蒸汽動力加速了書本印刷,電力帶來了收音機、電視、電話,而信息技術革命更是直接引發數據大爆炸。新一輪工業革命與信息技術發展并行共舉,同為經濟大國和工業大國,中德同時瞄準了這一發展先機。
“工業4.0”仍處于初期階段,德國需要并希望與中方合作。比如,對于這一新理念和新戰略,有很多內容尚待界定和明確。德國亞太經濟委員會主席赫伯特·林哈德就指出,德中兩國可在標準化方面開展合作,這有助于推動“工業4.0”發展。
今年恰逢“中德創新合作年”,以“數字經濟”為主題的漢諾威it展,德方選擇中國作為合作伙伴國,顯示出兩國促進產業融合、力推數字化生產的合作意愿。
選擇與中國合作,龐大的市場往往是考量之一。的確,中國市場規??氨日麄€歐洲,這一優勢單個國家難以比擬。不過,德國人的眼光不只看到了中國的“大”,更認識到在“工業4.0”時代中國之“強”。
1987年9月20日,德國教授維納·措恩在北京參與發送中國首封電子郵件。談到如今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措恩連呼“奇跡”。他認為,在這一領域,中國已具備較強的全球競爭力,軟件行業優勢尤為突出,有著廣泛的年輕人才儲備。
茶市疲軟帶來的新思考
受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消費市場的疲軟在各行各業日漸顯露,茶行業也不能獨善其身,消費疲軟早于2011年底就開始出現,2012年進一步疲軟。據業內人士認為,2012年茶葉市場的滯銷現象產生原因主要是內外交困所致,既有市場大環境下的消費疲軟,也有茶葉負面新聞對消費者造成的心理恐懼。
一般而言,茶葉批發市場交易的活躍程度,一直是判斷茶市行情的風向指標。
記者走訪芳村各大茶城了解到,不少茶葉店銷售冷淡。在一家經營普洱茶的茶行,店內沒有一名顧客,店主王先生見到記者就大吐苦水,說生意難做,去年茶葉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3。
從眾多家茶企都得到此類信息,市場疲軟導致今年茶葉市場銷量趨減,傳統茶企幾乎都難逃銷量萎縮的命運?,F今,茶商們面對著兩大頭疼問題。第一,茶市冷淡直接帶來營業額的持續走低。第二,經營成本越來越重,房租、人力成本不斷攀升。
中國茶葉市場終端業態目前仍然是傳統茶葉店占據主流。前幾年持續膨脹的房地產泡沫把商業房產價格推向頂峰,除了門店租金快速暴漲以外,門店的“轉讓費”也高得離譜;此外,人力資源成本的增加又是茶葉店成本壓力的另一個原因,現在茶葉店店員工資不低還是難以招到員工。
市場消費的疲軟使市場需求總量得以下降,而剩下的市場份額中誰又能贏得一杯羹?
多數茶商仍然鐘情實體店
茶葉界的大公司們紛紛開起了網店,而小茶商們卻很淡定,不少人都選擇堅守“實體店”。
劉先生是南方茶葉市場一家茶莊的掌柜。跟許多賣茶人一樣,林先生的身上也散發著隱隱的“茶氣”,不浮不躁。
劉先生經營普洱茶生意多年,以批發為主,這些年生意不錯,老客居多,來拿貨的主要是經銷商。當聊到淘寶網時,林先生玩玩鼠標,“其實我之前也開了一家淘寶店?!彼恼Z氣中帶有一絲不屑?!翱墒情_網店要花錢維護,又要花錢做推廣,又存在惡性競爭,我力不從心?!?br>他的想法跟許多茶店掌柜一致:茶是需要坐下來品的,開茶葉店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賺大錢,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茶、以茶會友?!拔矣袔讉€顧客從我這里進貨然后到淘寶店上賣,可是生意也一般。”劉先生說。
當然,隨著電商的興起,劉先生也意識到電商對自己的生意確實有一點影響,盡管沖擊不大。許多市場里的人都開了淘寶店,但是店主一般懶于打理或者沒空打理。
雖然網上開店確實有好處,成本低、風險小,但是他依然堅持茶葉實體店的路線,他的第二家實體店已經開始裝修了。他給我們泡上了一壺上好的普洱茶,“我們經常以茶會友,回頭客還是很多的,很多喜愛喝茶的朋友都可以成為好朋友,做生意做得好但還要做得開心,很多東西不是冷冰冰的網店可以擁有的。”
事實上,在廣州數千家茶葉商家當中,依然鐘情于實體店的占絕大多數。對電商的顧慮比較多,比如茶在網上消費品中相對來說是價格比較高的,網上的消費群體能接受嗎?
電商攪局傳統茶市
根據易觀智庫預測,2012年茶葉b2c網上零售交易規模為39億元,到2014年,茶葉b2c網上零售規模將達到77億元。目前,茶葉b2c網上零售的交易規模上看,天貓、京東、當當等綜合電商平臺占到了整個交易規模的90%,而垂直網站僅占到了10%。
阿里巴巴集團研究中心1月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12年阿里巴巴平臺上的農產品銷售額達到198億元,銷售農產品的網店共計26萬家。報告指出,從具體農產品看,茶葉在淘寶網銷量最大,日交易額超過700萬元。從整個電商產業鏈來看,茶葉作為農產品中的重要品類,隨著網購市場的飛速發展也在悄然崛起。
記者調查發現,與實體店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淘寶及一些網上電子商城的茶市卻異常熱鬧,銷量也呈上升趨勢。2012年淘寶網評出的十大網商中,融昌普洱茶定制就在銷量上創了新高,
記者在天貓上瀏覽了幾家茶葉商城發現,每家茶企都不同程度地糅合了時尚元素。淘寶數據顯示,25-35歲的消費者成為網購茶葉的主力消費者。“網上購茶的多是對口感要求不嚴格的80后年輕人,對他們來說,喝茶代表的是一種都市生活態度,而非專業的品鑒?!碧詫殞Υ爽F象的分析是“一方面是這一年齡層消費者的健康養生意識在增強,另外他們也更容易接受網購”。
目前,茶葉電商主要銷售的品類包括紅茶、綠茶、白茶、黑茶、花茶、黃茶六大茶系,以及果茶、保健茶和茶具等周邊產品。從模式上看,茶類垂直b2c廠商可以分為兩類,一種為整合全產業鏈的運營模式,從上游茶園種植采摘、加工、再到線上的產品銷售和配送等服務,該模式的代表廠商為買買茶。另一種為專注線上渠道營銷,通過與茶商合作的方式完成貨源情況,而b2c企業主要負責網店的運營和銷售工作。
電商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許多茶企前赴后繼足以說明問題,但經營狀況卻參差不齊,有的日成交量可在數百單以上,有的卻成交寥寥。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廣州茶企的電子商務化進程,絕大部分還處于初級嘗試階段,且大多經營狀況不佳。
“不少茶企的電商進程在網店開張時戛然而止,接下來的維護運營疏于管理,成交量寥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指出,即便是一小部分做得比較成熟的電商茶企,其實盈利也不多。
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秘書長張黎明認為,電子商務給茶企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尤其是在經營成本高居不下的現狀下。茶企涉足電子商務市場,在網絡上賣,無疑可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降低運營成本、使產品價格合理化。但是,在網絡上賣茶不同于在實體店賣茶,也會面臨著重重困難,尤其是國內電子商務市場處于拼價格的初級階段,因此,茶行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成熟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
盡管如此,面對如火如荼的電商潮流,很多茶商依然躍躍欲試,生怕自己太過保守錯過時機。
融昌普洱陶經理打算在近期組建專業的電商團隊,但他也清楚茶企要想在電商領域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如何切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可以最快,最節省成本切入?這些都是他正在思考的問題。
專業人才團隊是關鍵
很多傳統茶企進入電商,并不是因為線下經營不好,相反往往是線下渠道非常好,但看到了電子商務未來發展的強勁勢頭,為搶占機遇而進入電商的。但事實上,茶行業電子商務的開展并非順風順水。理念的落伍、人才的匱乏、技術經驗的不足、發展模式的分歧……都成為傳統企業轉型中遇到的一個個絆腳石。對此,淘寶天貓食品品類專家建議,傳統茶企在進入電子商務時,不妨多借助專業第三方服務商的力量,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總體來說,茶行業缺乏高端人才,普遍都是家庭作坊式經營,而網絡銷售、網絡推廣需要具有專業的人才。因此,有些茶企想往電子商務方向發展,但苦于沒有合適的人才而把計劃擱置。
電商與實體融合才是茶市王道
電商的紅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茶市,但正如融昌茶業負責人黃先生所言,電子商務只不過是商品流通的模式和渠道之一,它只不過增加了消費者一種購買方式。
電商對傳統茶市的沖擊,正成為帶動茶行業實現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其實,在很多茶商看來,馬云與王健林的對賭,究竟誰會在對賭局中勝利已不再重要。電商與實體之間不會出現誰取代誰的情況,走向融合將是未來的趨勢。
正如王健林所言,中國雖然有4800多家電商,但只有一家電商在掙錢,那就是馬云的阿里巴巴。其他大都在虧錢,所以很難說現有電商的模式是先進的。事實上,電商仍然需要走一條較長的發展和創新之路。而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具有先知先覺意識的傳統茶企抓緊機會在對自身進行轉型,并積極融入電商行業,就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領先一步。
基于此,茶企涉足電子商務可以大膽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利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推廣;另一方面,利用實體店開展各種品飲體驗,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