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福:“不買茶的人喝茶,買茶的人不喝茶”乃當下怪現狀
發布時間:2025-02-03 點擊:38
福州鼓樓區的鬧市一隅,住著102歲的老人張天福。他被譽為中國近現代茶史的泰斗,也是《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中所列當代十大茶葉專家中的唯一健在者。
唐代陸羽《茶經》中所述“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張天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歲已過百,老人耳聰目明、精神矍鑠,每日三餐都以粗茶淡飯度之。
“茶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現在每天要喝一百多盅茶,即使出門也要自備茶葉。我身體好,最主要原因就是喝茶。你看我這里這么多茶,天天都有人送,喝不過來,各種各樣的都喝。”張天福說,幾十年來,他的生活習慣從來都是黎明即起,清茶一杯,喝到寢前。他家有幾百種茶樣,上世紀80年代的茶王茶樣至今還保存著。
張天福扇面上揮毫寫下“人生如茶”,這遒勁的四個大字,似乎凝結了老人的一生。
百年活茶經
生于1910年的張天福,雖生在名醫世家,他卻在民國時期立下志愿“立己立人,強國強種”。20歲時不顧家人反對,投身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學茶,此后近半個世紀為新中國的茶葉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中國人自己設計、制造的第一臺揉茶機“9·18揉茶機”,發明者正是張天福。那是1931年前后,張天福多次從報紙、雜志上看到中國茶農扎著長辮子、裸著上身,赤足在地上揉茶的照片,深受刺激。他發明的單桶式圓桶揉茶機,不僅省力,而且揉捻的茶葉條形較緊結,由此也結束了中國茶農千百年來用腳揉茶的歷史。為紀念“9·18事變”,張天福將揉茶機命名為“9·18揉茶機”,希望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如今福建烏龍茶中的鐵觀音已經聞名中外,但許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年鐵觀音快速發展的原因離不開當年張天福的一項科研攻關:人工控制烏龍茶制作的關鍵工藝——做青的最佳條件,這改寫了幾百年來“看天做茶”的歷史。同時,他也率先引進日本萎調機、揉捻機、干燥機等全套制造紅茶的機械設備,使制茶業由人工制茶過渡到機械制茶。
以清茶待客,是張老的傳統。只見桌上一字擺好烏龍茶、紅茶與綠茶,每種茶的標準評審杯具各10套,每套杯具都有編號。張老先把礦泉水加熱,待水沸騰,即敏捷地拎起水壺,依次往蓋甌里5克裝的茶葉注水。第一次浸泡的時間為兩分鐘,之后依次掀起蓋杯,在蓋內聞茶葉的香氣,稱之熱聞;接著便出湯,在杯內聞葉面香氣,謂之溫聞;再將它翻在杯蓋里聞香,叫做冷聞。接著嘗滋味,看湯色,再沖泡兩分鐘。如有必要可沖第三遍,最后將泡過的茶葉倒在冷水的葉底盤里,看葉底。
這樣繁瑣的品茶程序,他每每都要對客人仔細演示講解,并對各種茶葉都深有研究。此次拜訪張老的同行中,有來自臺灣的制茶師傅阿和師,特地帶來臺灣手工烘焙的“華農老茶”給老人品鑒。張天福先是拿起聞了聞,說了句“很香”,當他得知最后制成時需要用280攝氏度的高溫持續烘焙三小時。他感嘆道,“即使在祖國大陸也很難找到這樣的烘焙手法”。
由于張天福在茶界德高望重,時常有各種茶葉品鑒會邀請老人參加。在張老記憶中,就兩次評茶的經歷讓他印象深刻。
“那是剛解放不久,崇安縣(現武夷山市)有個老茶師,但成分是富農。當時武夷山茶農產的茶葉都需他來定價,有次他定價太低,當地人不滿意,去告狀。我那時剛好去武夷山出差,政府請我重評,如果評的結果和老茶師不一樣的話,對方的生命可能就會受到威脅,還好我們評出來的結果是一致的。”他回憶說。
還有一次是1989年,參加安溪“茶王賽”評審,張天福發現兩種參賽號的茶葉雷同,色、香、味、形均無二致。他斷言這是同一批茶葉,果然,這是參賽者為了增加多一次獲獎機會而做了手腳。秘密揭開,舉座皆驚,眾人不得不嘆服張老評審技藝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