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鑒普洱茶時,生理味覺會受到心理味覺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5-02-02 點擊:24
人的味覺是分生理味覺和心理味覺。生理味覺會受到心理味覺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還很大。
影響生理味覺在普洱茶里面,表現的最明顯,那些名山比如老班章,冰島,曼松等古樹,名茶如:88青餅,7542等,你的茶再好,當和這些名茶、名山“價高”的茶遭遇時,就是再懂茶,也會有不低于50%的心理味覺影響,如果你不太懂茶心理味覺的影響甚至會達到80%以上;
再者就是專家茶,很多專家和大師往往在你沒喝之前就做了一大堆的鋪墊,編了一個個故事,讓你沒喝之前就覺得此茶特珍貴特好喝,如果你喝不出專家引導你的那種味,那你就是不懂茶的憨包,這應該是專家和大師屢試不爽的手法。
所謂的生理味覺就是感官感受,每個人的感官反應不一定相同,靈敏度更是有差別,更關鍵的是,這個感受還需要用語言去描述出來,嘿嘿,有幾個人能如此詳細的把自己的感受描述出來呢?很多專家教授無非是事先備課,不管有沒有喝出感覺來,把事先準備的話一段段背出來而已,玩玩文字游戲,連很多特內行的,都會著了“心理味覺”的道,更不用說那些普通的普洱茶愛好者了。
其實優質普洱茶的定位很簡單,大葉種曬青是普洱茶三個字的必須條件,是不是原始生態零農殘,是普洱茶原料品質的分水嶺。但也不是說上肥料打農藥的茶就沒有好口感,酒靠勾兌茶靠拼配,有些專家學者可以把不同地域,不同口感風格的臺地茶“喬木”茶,通過拼配技術讓茶品口感達到極致。如果這些茶品還能是零農殘,那就更完美了,應該可以定位是世界上最奢侈的飲品了!
那怎樣品鑒普洱優劣那?簡單點說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可以通過儀器做農殘檢測界定原料品質。
第二、優質茶品必須可追根溯源,也就是每片茶餅甚至每片芽葉都可以追溯到源頭。
第三、好不好喝,因為不管是拼配也罷,純料也罷,單株古樹也罷,最終都是要入口來喝的,所以茶品好不好,喝是終極檢驗的主要一環,我前面說了,人都有生理味覺和心理味覺,在一款茶面前怎么突破心理味覺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看不問只喝“盲品”來解決。
好茶自己會說話能通過“盲品”來完美體現,盲品“拼”也可以理解成斗茶,用同年份同季節的茶品,不管是那個名山,不管是多高價位,兩款或三款不要超過四款茶,提前編號,只有泡茶的知道每個編號對應的茶品,品茶的都不能知道,如果三款茶編號分別是1-2-3的話,可以先從1喝到3.三五個茶友聚在一起,把每一泡的入口滋味記錄下來,每次出湯以5-9泡為標準,然后還可以再重新投茶,從3再喝到1記錄口感滋味...最后把每個人對每款茶的口感記錄總結整理后,公布1-2-3茶品的產地品名等實際信息,公認的優評最多的即是好茶,茶可以不變,可以更換品鑒的人來繼續定位好茶的優劣!
品鑒時必須記錄的類別:
1、看湯,要透要亮,泡得再濃還是要透亮;
2,看濃強度,普洱為什么稱其為普洱,無非是有效成份含量高耐泡,不但耐泡而且泡得出濃度;
3、泡之下還是不能喝出讓人不爽或不舒服的味,更不能有不適反應,特別是口腔跟喉部;
4、喝茶肯定是要圖舒服,咱喝普洱,這種舒服感還要持續的久一點,品飲后的舒服感持續時間越長越好;
5,新出堆或時間還不夠的茶亦或是剛壓制好的茶在湯色和舒服感上都會打折扣,品鑒時不要急于下結論,但如果所品鑒茶品都是一樣條件下的可以不用考慮最后一條!
關于器與茶的關系:
也適用以上盲品“拼”觀點,泡茶:到底是蓋碗好?還是龍泉好?還是紫砂壺?還是建水紫陶?還是...
你可以在幕后用一款茶不同器,讓臺前的參與者盲拼“品”,最后結果就不用多說了。
關于化肥農殘問題補充說明:
都說,喝茶,茶道,對茶要沒有分別心,但有上化肥激素打農藥,已不是自然生態里的茶,也不是茶自己想要的,是我們只想要數量,丟掉質量的欲望強加給茶的行為。
有沒有分別心,首先茶要源自一個好的生態中,自然的生長,采擷來成為茶,這才是好茶的基礎。”對這樣的茶,才適用有沒有分別心,才值得去細品其滋味。
原來在很多場合和人溝通,關于零農殘問題時,一直困擾醉南邊的就是,追求沒有農殘化肥的茶,那些靠這些茶生活的茶農怎么辦?
假如如果都能是零農殘,數量是少了,但原生的茶品質提高了,茶農的收入并不會少反而會收入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