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山:聚力打造白茶標準園
發布時間:2025-01-31 點擊:32
近幾年來,興山縣白茶產業在湖北茶產業中異軍突起,白茶種植面積位居全省第一,昭君茶品牌被認定為湖北十大特色茶、湖北省著名商標,宜昌市十大名茶、并正在全力沖刺中國馳名商標。但離“穩固打造湖北白茶第一縣”,使白茶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又一主導產業的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支持白茶產業做大做強做優,使昭君白茶成為湖北茶產業中的一個支柱產業,是全縣人們的共同追求。
優勢:政策環境適應興山發展白茶產業
興山縣白茶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迅速崛起,走出了一條成功發展之路。現在無論是從種植規模、茶葉質量、經營模式,還是加工技術、產品開發、品牌營銷,都在全省名列前茅。也正因為如此,興山縣以白茶為主導的差異化發展思路,得到了省農業廳及中國茶葉研究所領導的高度肯定,省農業廳擬將“昭君白茶”作為湖北白茶第一品牌進行打造和扶持,并要求迅速成立“湖北昭君茶文化研究會”,以此為平臺推介“昭君白茶”品牌。興山縣委、縣政府也非常重視白茶產業的發展,多次組織相關部門研究白茶產業發展,及時解決發展中所遇到的難題,并制定出一系列產業發展政策。如:白茶種植適宜區進行土地綜合治理,統一免費提供茶苗、基肥;對連片發展規模較大的農戶(10畝以上)進行現金、物資鼓勵,并納入科技示范戶;茶產業主管及各相關部門多方爭取國家綜合開發、果茶標準園創建、三峽庫區產業發展、退耕還林、農村能源等項目資金3280萬元,用于白茶基地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使白茶產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興山縣人大、政協多次深入白茶產區、白茶加工企業進行調研,總結經驗,在發現問題的同時,還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興山縣各相關職能部門聯合成立工作專班,進行基地規劃,資金落實、管理與使用,基地后的管理、技術服務與指導等,實現了白茶發展速度和效益的最大化。
問題:市場影響力阻礙白茶“步履蹣跚”
圍繞產業發展目標,要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致富與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雙贏,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管理水平偏低。要把產品做優做強,全程標準化生產是基礎。需要種植規范、肥水科學合理、采摘精細、病蟲綠色防控等等。但興山縣內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種植者普遍年齡偏大,知識水平偏低,接受新鮮事物、新技術的能力不強,重種輕管的現象嚴重,茶葉單產低。二是防災能力偏弱。茶園多在掛坡地,僅有25%左右的茶園配有部分防洪、抗旱設施,晴不耐旱、雨不耐沖,防災減災能力嚴重不足,屬于“望天收”。三是品牌影響力偏小??h內白茶企業僅有一家,“昭君白茶”雖然在省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產量、銷售量都不多,宣傳力度影響不大,所占市場份額仍然有限。而且企業既要承擔茶產品研發、市場開拓壓力,又要調和企業盈利與茶農期望的利益矛盾,品牌開拓精力不足。四是技術力量不足。興山縣特產局現有茶葉專業技術人員4人,需要管理指導7個鄉鎮茶葉生產,在專責指導白茶產業上乏力,而且缺乏全國、全省知名的權威性專家。加工企業主要精力在加工、銷售和品牌營運和自有基地上,在指導茶農發展上不力,整體技術力量不足。
目標:全力打造4萬畝1000噸10個億的奮斗目標
圍繞把白茶打造成半高山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第一大主導產業的目標,以湖北昭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打造“一片兩域”三大基地,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集聚、壯大品牌實力、拓展市場份額,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民穩定持續增收。
基地布局。在最適宜區內三年內規模發展白茶4萬畝,將興山打造成規模、質量、效益俱強的湖北白茶第一縣。重點建設“一片兩域”基地,即以峽口鎮普安村、巖嶺村、琚坪村為主的普安片區白茶基地,以水月寺鎮馬糧坪、龍頭坪、百果園、南對河等村為中心的夏陽河流域白茶基地和以高橋鄉龍潭、木城、雙堰、太陽等村為中心的涼臺河流域白茶基地。在“一片兩域”核心區建立3個現代化白茶加工廠,按500-800畝一個的標準建立白茶鮮葉收購點,保證鮮葉質量的同時減少茶農在鮮葉運輸、存放過程中的損耗。
綜合效益。通過4萬畝白茶基地建設,實現產量1000噸,綜合產值10億元,培育一個億元茶企,帶動茶農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通過昭君茶文化、旅游、交通、物流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吸引青年農民回鄉創業,增加就業機會。同時,白茶種植綠化美化農村環境,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建設美麗鄉村。
措施:品牌質量效益齊頭并進鏗鏘有力
一是做大白茶基地。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自繁安吉白茶苗木和縣內野生白茶為主體,購、引其他國內白茶良種苗木為補充,在水月寺鎮馬糧坪村建成基本滿足縣內苗木繁殖需要的母本園,建成年產200萬株的苗木立體盤式溫室繁育基地,實現自繁自種。指導龍頭企業和“三?!?專業合作社、專業農場、專業大戶),采取租賃入股等方式流轉農戶土地,完成連片發展,建成白茶標準園2000畝以上,到“十三五”末,全縣標準化茶園達到4萬畝。
二是推進要素聯合,建立產業經營體系。以茶葉龍頭企業為龍頭,以合作社為利益聯結紐帶,以專業農場、專業大戶和單元基地為利益聯結重點,以茶農為利益聯結基點,構建組織結構合理、利益聯結緊密、服務功能完備、增收效果明顯的產業經營組織體系,以支撐茶葉產業發展。積極推動土地、勞務、資金、技術和政策等資源優化配置,引導支持農村能人、回鄉創業者以及其他有能力的組織和個人,采取租賃入股等方式流轉農戶土地,興建茶園和增加基地規模,實現多單元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支持昭君茶葉專業合作社,牽頭組織專業場、專業大戶和有關農戶,統一組建專業化服務隊伍,開展土地流轉、茶園托管、委托加工、委托交售等經營合作服務。
三是建立生產標準,研發產品拓展空間。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湖北省果茶辦、湖北省果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每年聘專家到茶園、茶葉企業授課,系統組織特產部門、企業及“三?!奔夹g員到科研院所培訓,到先進茶區考察學習,增強服務能力和水平。編纂《白茶種植技術規范》、《昭君白茶技術管理要點》、《昭君白茶企業標準》等生產標準,定期舉辦培訓會、現場會,指導白茶種植者按標準種植、生產,提升白茶品質。依托鄉鎮農技服務中心、茶葉專業村、茶葉專業合作社,建立茶葉技術服務隊伍,及時有效服務茶農。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根據茶葉不同季節的原料特點研發生產珍稀白茶、高端綠茶、青磚茶(黑茶)等不同類產品,延伸拓展產業鏈條,實現茶葉生長期間常態生產,促進茶農穩定增收。
四是唱響昭君品牌,建立市場營銷體系??萍汲删推焚|,品質成就品牌,品牌成就市場。利用各種媒介和文化平臺,加大縣內白茶品牌的推廣,推動昭君文化與茶文化有機融合,促進昭君茶文化底蘊積淀,提升昭君茶葉品牌的內涵和形象。龍頭企業要通過增擴銷售網點,完善網絡布局,拓展營銷立體空間,逐步建立市場營銷體系,爭取在年內完成中國馳名商標和iso9000、iso14000體系的認定認證,加速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認定認證,加快在省會及外省市建專賣店,探索電子商務。
五是打造標準生態茶園,放大循環經濟效能。推廣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進行科技培訓,加強設施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田間工程,推廣使用葉面肥,加強病蟲害綠色防控,提供標準化示范樣板。在基地內推行“頭戴帽、腰束帶、腳穿靴”的生態立體種植(即遮陰樹、茶樹、牧草的喬灌草生態結構),為茶葉生長提供最佳生態環境,促進茶葉內在質量和產量的提高;構建“茶園種草、以草養畜、沼氣利用、渣液返園”的生態循環,為茶園拓展生態效益空間,形成“茶園、樹木、牧草(綠肥)、溝渠、道路”的生態配套,人、文、茶、景相融合的新農村生態家園畫卷;在此基礎上,利用普安片區位于距離宜巴高速公路興山出口6公里的交通便利條件,發展昭君生態茶文化旅游。
六是完善產業政策,發揮引領指導作用。興山縣雖發展迅猛,但就一個產業而言,無論是規模、水平、實力都不足,猶如一頁扁舟,當借與其政策風力,使之順流而上,為茶農帶去財富。全縣穩定現有茶葉產業政策,對于規模發展農戶,進行種苗農資補助,對于企業引進應用新技術、新設備給予補貼;捆綁土地整治、退耕還林、農村道路硬化、農機補貼等涉農項目資金,支持白茶產業發展;支持企業參與全國大型茶葉博覽會、鑒評會,支持企業舉辦以宣傳昭君茶文化、昭君白茶為主體的茶事活動。聚力打造昭君白茶產品,實現湖北白茶第一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