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麓山上問昔歸
發布時間:2025-01-28 點擊:49
“天下茶尊·中國臨滄”。作為一個臨滄人,從小便生長在號稱茶鄉的云縣茶房鄉,家有茶園數畝,會走路起便跟在媽媽身后,上山采茶,下山賣茶。從采茶、萎凋到殺青、揉捻,再到攤曬、裝箱,熟悉并親自參與過制茶的每一道工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茶農女兒,可是曾經的我喜愛咖啡的濃香多過喜歡茶的清香,也許是我太年輕,太浮躁;也許是我太虛榮,只追求表面的小資與時尚,沒能從骨子里做一個淡如清茶的女子。
對于家鄉臨滄的茶,我只在旁人的只言片語和一些文獻資料中了解到,臨滄茶葉影響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要數冰島、昔歸與鳳慶滇紅茶。我從來沒想過要認真去研究學習,甚至是愛上家鄉的茶及茶文化。直到琛兒真的要來臨滄遍訪名茶好茶時,我才想起除了冰島和昔歸,我不知道還有什么地方可以帶她去探訪的,于是就這樣機緣巧合的踏上了昔歸茶的原產地——忙麓山。
忙麓山位于臨翔區邦東鄉邦東村,離臨滄市區約八十公里,全程為農村通暢公路,彎多路窄,行程大概需兩三個小時。因為有朋友當向導,一路游山玩水,談天說地,東環旅游線邊,大樹杜鵑已開近尾聲,凋謝零落,殘紅滿地。紫色的報春花卻依然素淡雅致,默然綻放在無人欣賞的山間。正午時分,饑腸轆轆地到達朋友家時,朋友厚道熱情的父母已經燉好香噴噴、熱乎乎的農家土雞湯,就著酸辣爽口的腌蘿卜,一個個吃得連稱過癮。邦東的古茶樹園就在朋友家附近,飽餐過后逛逛茶園,既有利于消化,又可滿足琛兒尋茶問茶的愿望。正值明前,春芽滿樹,翠綠清新,輕易就勾起了我和妹妹少女時期的采茶記憶,忍不住掐尖采芽,只恨不能即時把滿山茶芽盡收籃中。轉身卻見琛兒已端坐石上,閉眼傾聽茶芽生長的聲音,呼吸來自古茶樹靈魂深處的香氣與茶韻。
山里的天,娃娃的臉,剛剛還風和日麗,一轉眼就烏云密布,眼看暴雨將至,只好戀戀不舍地撤離茶園,回到朋友家中品茗論茶。“水為茶之母”,朋友家的水是自家從山上引來的清冽山泉,在柴火上用鐵壺燒開,那鐵壺因長年使用變得漆黑,與琛兒國家一級茶藝師的身份顯得不太相稱,但這壺燒開的山泉水,用來沖泡乙未年昔歸頭春,湯色淡黃清亮,茶香撲鼻,入口苦醇無澀感,平時極少喝茶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齒頰留香?第一次品嘗到什么叫回甘生津?到底是什么樣的茶山、什么樣的茶樹,孕育出如此沁人心脾的妙茶呢?雨晴茶足,去看看昔歸古茶樹的欲望來得那么強烈,讓一行問茶之人,不顧天色將晚,浩浩蕩蕩地開往昔歸茶的唯一產地——忙麓山。
忙麓山是昔歸茶的核心產地,地處瀾滄江畔,土壤為瀾滄江沿岸典型的赤紅壤,森林植被為亞熱帶季雨林,林間常見紅椿、香樟、大葉榕、橄欖、野生芒果等植物。面積約4平方公里,海拔3400米至750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200毫米。古茶園多分布在半山一帶,混生于森林之中,古茶樹齡約200年,較大的茶樹基圍在60—110厘米。行走在昔歸茶園中,雨后的空氣異常清新,呼吸之間能嗅到漫山遍野的羊蹄甲的清香,看見努力長大的紅色小菠蘿,感覺它笨拙得讓人忍不住心生憐愛,參天古樹完成了自然輪回,倒在茶樹叢中,讓人無法猜測它到底經歷了多少的歲月滄桑。昔歸茶屬于邦東大葉種,粗壯肥大的茶芽在春雨的催促下,一芽三葉至四葉不等,正是采摘的好時機。為盡量爭取采摘時間,茶農們大多把采下的鮮葉,直接出售給各茶葉初制所。而為了方便群眾,也為了方便自己,很多茶葉初制所直接把廠房建蓋在茶園附近,這樣可以保證以最快的速度,使最新鮮的茶葉得到最及時的加工。帶著忙麓山上厚厚的泥土,隨便走進一家建在瀾滄江邊的茶葉初制所,工人們正有序地對最新鮮的昔歸茶葉進行初加工,萎凋、炒青、揉捻、攤曬等,所有的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只有最傳統的手工,才能最完整地保留、轉化出昔歸茶最獨特正宗的茶韻。
晚風徐徐,江水悠悠,看瀾滄江兩岸那一樹樹粉白相間的羊蹄甲怒放枝頭,聽忙麓山上傳來布谷鳥清脆歡快的聲聲鳴唱,唯有再瀹一壺昔歸,方不負今春之美景;只愿再細品一杯昔歸,與琛兒許下一個明春的問茶之約……